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減稅降費組合拳打開轉型升級新空間
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迎來首個周年之際,我國近日亮出簡并增值稅稅率等減稅降費新舉措。權威專家指出,此舉對外釋放出更堅定為實體經濟降成本的信號,也將我國借力財稅體制改革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棋局更清晰地展現給世界。(5月2日新華社)
在營改增試點一周年之際,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一次性拋出包括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在內的六項減稅舉措,用一套“組合拳”再度向世人證明政府為企業松綁減負的堅定決心,這一方面是政府在履行承諾,同時也說明中國經濟整體形勢的積極態勢,讓政府有信心為企業派發更多紅利,以此向市場注入更加澎湃的發展動力。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預計,到今年4月底,營改增將實現減稅6800億元左右。政府心甘情愿主動舍棄這么大的一塊蛋糕,用之為企業的發展換來更大的空間,這種壯士斷腕的精神一直體現在本屆政府的執政理念之中,而市場和企業也沒有辜負政府的期望,前不久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全國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806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創下2015年9月以來的最高,真真切切地實現了“開門紅”。
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經濟增速體現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科學性,也有所超出預期,而之所以能夠“有所超出”,持續減稅降費的作用不容忽視。營改增是為企業減負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全部手段,包括扶持小微企業、鼓勵創業創新以及清理收費等在內的一攬子方案才促成了力度空前的減稅降費成效。僅為了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就一下子出臺了77項稅收優惠政策,這對于鼓勵公眾參與創業、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是相當具有力度的。
對于企業經濟負擔的直接減輕,是減稅降費的一大作用,營改增實施以來,98%左右的試點納稅人實現了稅負下降或持平,總體減稅規模越來越大。但同樣,直接性減負也不是減稅降費的全部功能,其對于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后勁更大。包括營改增在內的稅制改革本身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屬于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值稅突出的特點和優勢就是 “中性”,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稅制改革,實現企業減負,企業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技術改造、轉型升級之中,有利于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催生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實現經濟結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營改增也打通了不同產業之間的抵扣鏈條,制造業企業外購服務、不動產等支付的增值稅都可以抵扣,有利于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快速成長,推動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
營改增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倒逼企業修煉內功,因為增值稅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財務核算、內控體系的要求更加規范和嚴格,企業如果不注重經營管理,就更容易被市場淘汰。從更深層次來說,這對于提升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大有裨益,與“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的目標是保持一致的。
以營改增為核心的稅制改革,與政府減稅降負的戰略布局緊密銜接,伴隨著更多更細化的政策出臺,就好比放水養魚,讓企業獲得更舒暢更寬闊的發展空間,能夠在市場浪潮中汲取更豐厚的營養,從而讓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棋局落子有方。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減稅 企業 降費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