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紫砂文化產業呈幾何級數般增長
砂軒紫砂
江蘇宜興紫砂壺從明代朱元璋提倡喝散茶后誕生,起初僅作為泡茶的工具,直到明代中后期才開始進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從董其昌、陳繼儒等文人開始,紫砂壺逐漸走進文人的藝術創作活動。到了清代,文人更直接參與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中,許多書畫家與紫砂壺作者一起研究造型與裝飾等藝術手法,從而把紫砂壺創作推向了紫砂文化的層面。
過去的40年,紫砂文化得到了大發展大繁榮,其已成為一種文化產業,甚至已發展到藝術品金融領域。近幾年,紫砂市場幾乎一直在透支紫砂工藝與藝術本身的積累。大多數人關心的是紫砂藝術的造富故事,而較少關注紫砂的文化底蘊,以及市場激情后的隱患與問題。筆者認為,2017年紫砂文化消費將繼續繁榮,與此同時,紫砂市場需要回歸理性,才能促進市場更健康發展。
紫砂文化產業呈幾何級數般增長
當代紫砂文化與紫砂收藏熱,可以上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臺灣。當時宜興從事紫砂壺制作的工匠僅有500人左右,產品一度供不應求。而那時的紫砂壺基本上是通過香港轉口至臺灣的,香港作為紫砂壺銷售臺灣和東南亞市場的中轉站,也為當地的紫砂壺市場的繁榮起到了近水樓臺的優勢。
上世紀90年代,紫砂壺的價位節節高升。1994年5月6日,顧景舟的一把紫砂壺作品在宜興陶瓷公司進出口部被香港藏家以74萬港元(按當時的匯率,約合100萬元)競價買走,創造了顧景舟紫砂壺在市場上的第一次天價。從此,宜興紫砂工藝廠工藝師的作品價格開始逐年上升。
進入21世紀后,紫砂壺從業者呈幾何級數增加。由于紫砂壺的制作可以一個人獨自完成,越來越多的紫砂創作者開始意識到,工廠化集體勞作并不是紫砂藝術創作的最好形式。自古以來,以家庭為單位的制作更適合于紫砂壺的創作,于是,宜興紫砂工藝廠進入了破產前的改制,以全新的紫砂藝術工作室取代了先前的工廠化生產模式,從而解放了生產力和創造力,紫砂壺市場上開始出現許多嶄新的款式、風格,進一步推動了紫砂文化的發展。
從2000年開始,香港、臺北、北京等地的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先后出現當代紫砂壺。2008年,中國嘉德拍賣開啟了紫砂壺的第一個專場拍賣,進一步聚集和調高了當代高端紫砂壺的收藏投資人氣,自2010年,顧景舟的第一個過千萬元的紫砂壺出現,到2015年一套紫砂壺以8000萬元落槌(加上傭金近億元),點燃了紫砂壺市場的廣大愛好者、特別是機構投資的收藏熱情。
以顧景舟為例,他的紫砂作品從幾百元到上百萬元用了近10年時間,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又用了10年,從1000萬元到近億元同樣用了近10年時間,10年一個臺階,帶動了整個宜興紫砂行業的大發展。
“文人壺”與“文化壺”概念不同
我們在談論紫砂文化時,經常會提到“文人壺”與“文化壺”,其實,這兩種壺的概念并不相同。筆者認為,“文人壺”是文人對紫砂壺造型所賦予的時代內涵。紫砂壺是立體的造型藝術,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在壺體上鐫刻書畫裝飾,這種裝飾本質上是文人思想情感的表達,書畫、篆刻截然不同。
業界人士通常認為,“文人壺”是由文化人創作的紫砂壺。“文化壺”是文人參與其中,強調人文思想的壺,“文人壺”不一定是“文化壺”,但“文化壺”一定是“文人壺”。“文化壺”是一種融入文人思想,包括宗教禪意精神的紫砂壺,不能簡單地說紫砂壺上有鐫刻的詩詞書畫就可稱為“文化壺”。古時有“壺隨字貴,字隨壺傳”的說法,紫砂壺的造型審美是主要的,在壺身上書畫裝飾是一種幫襯手段,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為了裝飾而裝飾,要恰到好處。
現當代紫砂收藏投資中,文人紫砂、名家紫砂一直占據紫砂市場主要地位。筆者認為,紫砂壺投資市場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工藝陳設品,二是收藏投資品,兩個層次里都包括文人紫砂壺。
當前,文人紫砂壺的現狀應該說是既繁榮又沒落,繁榮的是許多詩人畫家參與紫砂壺創作的熱情很高,沒落的是很多人是出于玩票的心態,以浮躁的思想參與制作紫砂壺,這就遠離了文化壺的初衷,僅是一種名人效應而已。
紫砂市場在尋找理性方向
從二級市場來看,紫砂高端藝術作品的拍賣行情已成為紫砂藝術市場的晴雨表,深刻地影響著紫砂行業的傳承與發展。2008年開始的紫砂壺大型專場拍賣會創造了紫砂壺價格的輝煌起點。2012年,紫砂壺價格出現分化,再到2016年出現斷崖式下滑,在價值投資領域,紫砂壺似乎走到了一個三岔路口:市場在選擇方向,從業者在迷茫,收藏者在猶疑。
2016年秋拍季,連續幾屆在宜興紫砂賓館舉行的拍賣會超過了北京、香港和臺灣的規模。如宜興和信公司舉辦的紫砂藝術品拍賣會,顧景舟的4件標的物分別以5175萬元、1840萬元、1725萬元和1495萬元(含傭金)的天價成交。雖然仍有兩件作品流拍,但絲毫不影響顧景舟當代紫砂行業領軍人物的地位,4件作品的高價成交給紫砂收藏圈帶來了不小的漣漪。
紫砂壺拍賣市場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以顧景舟為代表的當代紫砂藝術品引領了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但需要看到的是,近兩年市場出現了換檔調整的要求,2016年紫砂市場分化嚴重,拍賣價格喜憂參半。對此,我們可以就2016年秋拍的數據加以分析求證,也可以從另外兩個市場(傳統實體市場和新興網絡市場)中尋找答案。
在2016年秋拍中,一方面,受宏觀經濟的影響,紫砂市場依然處于深度調整狀態。以顧景舟為例,從翰海、嘉德、保利、匡時、東正、巨力等拍賣公司秋拍結果看,他的作品都未有超過千萬元成交,成交價基本在100萬元至550萬元之間,有的更是下降到幾十萬元。2015年曾創造過8000萬元落槌紀錄的顧景舟“大梅花壺”的東正拍賣,2016年的拍賣成交率較低,且沒有可圈可點的好作品上拍,嘉德更是沒有上拍顧景舟紫砂壺,這與宜興本地的大量上拍形成鮮明對比。
另一方面,紫砂藝術品的市場化步伐加快,當代紫砂板塊洗牌加劇。近年來,引領宜興紫砂藝術市場當代高工大師的作品價格直線下降,相反,一些實力派紫砂藝術作品受國內大腕藏家追捧。從2016年的幾場秋拍結果來看,一些紫砂明星的作品出盡風頭,作品價格直線上升,甚至超過了大部分當代大師。可以看到,這些作品在引領當今審美時尚上做了一些功課,與過去浮華風格有了強烈的改變,讓收藏者、投資者、創作者都有了信心和動力。
從實體經濟角度來說,會展經濟也是促進紫砂市場發展的因素之一。近年來,紫砂會展經濟越來越強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舉辦的各類茶葉茶具展銷會、博覽會多達100場,紫砂文化消費市場已從專業市場變為大眾市場,而此類消費主要以紫砂工藝陳設藝術的中端創意產品為主,原來以日用消費品的低端紫砂壺漸受冷落。
從網絡市場看,在“互聯網+”成為趨勢的背景下,藝術品電商迅速崛起,對紫砂市場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據統計,2016年低端紫砂壺網絡年成交額達30億元,今年有可能突破40億元。僅2016年11月11日當天,宜興紫砂壺網絡成交量就接近2億元,網絡銷售給實體店鋪帶來了巨大沖擊。
網絡銷售節省了實體店高昂的租賃成本,但由于紫砂藝術需要親眼目睹、親手揣摩才能全面理解,筆者發現,網絡成交的紫砂壺多為價格在千元以內、工藝性較低的紫砂日用壺,真正高端的藝術類紫砂壺還是需要信譽優良的傳統實體店鋪或經紀公司來經營,高端紫砂壺網絡成交幾乎為零。紫砂壺網絡電商才剛剛起步,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建立信譽,也需要花更多的力氣來確立品牌。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紫砂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