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廣東小鎮居民暴富:從舊手機中提煉黃金 每年數噸
在早年,“進口洋垃圾”是貴嶼原材料的主力軍。90年代,中國的電子產品尚未普及,消費能力也遠不如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有轉移污染產業的需求,從國外收購電子垃圾價格低廉。大量的電子垃圾便通過非法渠道被進口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小縣城,貴嶼就是其中的代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年前,貴嶼處理的電子垃圾中,70-80%都是通過夾帶、邊境轉運等方法走私過來的“洋垃圾”。早年有很多華人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收購電子垃圾再轉運回國內。越來越多人盯上這塊肥肉后,推高了電子垃圾的收購價格,壓低了提煉貴金屬的利潤,使得進口垃圾近十年來價格優勢不再明顯。
我國其實有明文規定,電子廢棄物不允許從海關進口。在《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中,包括廢電池,廢棄機電產品和設備,及其未經分揀處理的零部件、拆散件、破碎件等,除了國家另有規定的,都在禁止進口的目錄當中。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當地財政收入絕大多數都源于拆解業,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拆解業的發展。這也是電子垃圾產業能在貴嶼等地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數據現實,拆解業一度占到貴嶼GDP的90%以上,超過10萬人口從事該行業。
據張曉真估算,僅以廢舊手機一項廢舊電子產品為例,目前貴嶼每月處理量約為1000多萬臺,一年下來有一億兩千萬部,合計約10000-20000噸。以每噸廢舊手機含有200g黃金計算,每年可以提煉2-4噸黃金,價值在10億人民幣左右。
在記者的走訪過程中,有村民說,在拆解電子垃圾的鼎盛時期,煉金大戶可以日進黃金十幾公斤,周邊的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金店和珠寶行的黃金多數源于此。巨大的黃金產量,當地人甚至號稱貴嶼可以左右國際金價。超過5000家電子和塑料拆解戶,上10萬的從業者,用最原始的方式,實現他們的發財夢。
用最原始的“洗金”、“燒板”進行提煉
近十幾年來,國內電子產品的消費量越來越大,也帶動了電子垃圾的存量。進口垃圾價格優勢不再,并且要冒著極大的法律和政策風險,這使得近年來在貴嶼拆解的電子垃圾,原材料轉以國內為主。
但貴嶼拆解廢舊電子垃圾沿用的卻依然是最傳統的方法。
大量運送至此的電子設備,被人工拆分出鐵、銅、塑料、電路板等部分,然后用碳火爐烤熔出電路板上的零件。如果有黃金等貴重金屬,就用硫酸“洗金”,如果是提煉銅,用的則是“燒板”。
其中“洗金”的方法帶有明顯的貴嶼特色:用混合硫酸、鹽酸等化學試劑制成“王水”,將含貴重金屬的電子廢品進行“燒洗”,當地稱之為“下高爐”。“下高爐”后,銅鐵分離,再以硝酸溶解燒洗物,后經土法工序,便可得到黃金。其中“王水”配置比例、土法提煉工序,絕不外傳。
據知情人透露,家庭作坊式的粗放提煉,存在一定的流失率,提純度只有90%左右,無法達到正規工廠提煉的97-98%,但這并不影響該地的拆解行業發展。入行多年的張曉真告訴記者,據他了解,貴嶼作坊式的生產,投入成本在500-1000萬,正常經營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回本。成本低,回報率高,成為賺快錢的捷徑。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廣東小鎮 居民暴富 舊手機 提煉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