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人工智能:擁抱變革守護價值
在過去數年里,人工智能領域各種創新技術大批涌現,并在自動駕駛、語音和圖像識別、醫療診斷、智力競技運動等領域取得關鍵突破,人們曾經只能在科幻電影中暢想的智能場景正在悄然來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智能時代已經全面開啟。
幾度起落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科學領域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半個世紀以前,以圖靈、維納、麥卡錫、香農等為代表的計算機科學巨擘們就開始了對人工智能的科學探索。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中就率先提出了“機器能思考嗎”這一人工智能的基本命題,并設計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么這臺機器就是智能的,這也成為第一個從科學層面界定人工智能標準的研究。同一時期,維納提出了著名的“控制論”,探討了機器與人的統一性——人或機器都是通過反饋完成某種目的,揭示了用機器模擬人的可能性,為人工智能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礎。1955年麥卡錫與明斯基、香農等人作為共同發起人,邀請一批學者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共同討論人工智能,并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一術語,人工智能科學研究由此興起。
盡管人工智能一直備受科學界的關注,但由于計算能力、算法和數據等基礎技術條件的制約,人工智能技術和商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甚至一度陷入低谷。直到1997年5月,IBM計算機系統“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再次引發全球對人工智能的關注。此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希爾頓教授在以深度學習為技術主線的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關鍵突破,人工智能開始在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欺詐檢測、產品推薦等方面得到應用,加上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不斷成熟并形成技術群落效應,為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提供了技術環境。谷歌、微軟、IBM、Facebook、百度、騰訊等一批IT巨頭也因此預見到了人工智能的商業曙光,加快了人工智能的產業布局。2016年10月,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前沿峰會上發布報告《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這項被稱為美國新“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戰略規劃,標志著美國政府對人工智能的重視,人工智能走到了突破的拐點。
國外一些專家根據人工智能發展階段和水平將人工智能分為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ANI)、強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和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ASI)三個階段,弱人工智能擅長單方面能力,比如只具備下棋的智能;強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具備和人類相同認知能力的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是指在所有領域超越人類智慧的極限。總體來看,目前人類人工智能還處于弱人工智能向強人工智能邁進的階段。
顛覆未來的前沿技術
作為具有“奇點”特性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不僅能驅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還能克服人類在交通、環境、健康醫療等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發展困境,從而開創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范式。
2016年著名咨詢公司埃森哲發布報告稱,人工智能將成為全球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到2035年,通過改變工作屬性并創造新型人機關系,人工智能將會把經濟增長率提升一倍,生產停滯、資源錯配、勞動力短缺等長期困擾世界經濟的難題也將迎刃而解,人們得以從“低效”工作中抽身出來,做真正高效和創造性的工作。
智能交通和無人駕駛是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重點領域。未來,具有人工智能應用的交通設施將不僅限于客車,還將包含貨車、飛行器和個人機器人,自動化交通無處不在,汽車變成了比人類更好的司機,智能交通系統將有效地克服城市交通堵塞和停車困難,降低車禍發生率,降低汽車排放,城市居民私家車將會更少,進而改變城市的整體面貌,帶來一種全新的城市組織形式。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也將大有所為,將在很大程度上輔助人類攻克一系列醫療難題,并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以IBM Watson為例,美國北卡羅林那大學醫學院專家讓Watson分析診斷了超過1000例癌癥病例,結果發現在超過99%的病例中Watson給出了和人類腫瘤科專家一樣的治療方案,一位患有白血病的東京女性已經被醫生判了死刑,但是Watson在10分鐘內閱讀了相關的4000米厚的醫學資料,給出治療方案救活了她。近期,英國一位少年接受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醫療手術,擺脫了長達7年的癲癇病痛,醫生讓機器人鉆入他的大腦,通過電極刺激大腦皮層,找出引起癲癇發作的部分,醫生將病灶切除。
不許試錯的失控難題
當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重塑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并為人類帶來無限福祉的同時,也正在產生越來越多的開放式問題。
1. 人工智能失控。能否保持對有朝一日遠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能系統的控制,是人工智能一個古老而又終極的問題。控制與失控問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人類可能根本就沒有試錯的機會。盡管人們普遍認為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仍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階段,但是也有許多專家認為超人工智能時代并不遙遠,超人工智能形態能夠實現遞歸式的自我改善,并導致最終的“智能爆炸”。2008年,在牛津大學召開的全球災難性風險會議上對專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機器超級智已超越核戰爭、各種被操縱的流行病和氣候變化而成為人類現存的最大威脅,到2100年的時候,這種人工智能導致人類滅絕的可能性為5%。對此,《未來簡史》一書的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赫拉利指出人類可能的三大方向:人類將失去他們的經濟和軍事用途,經濟系統將不再有價值;對系統來說,人類整體將具有價值但個體將沒有價值;然而,系統將在一些個體身上發現價值,但他們將成為一個超人的新物種,而不是普通大眾,“系統”指的是生物科學和信息技術以當前極快速度發展下去產生的新的社會形態。
2. 機器歧視。在萬物互聯的環境下,基于海量數據和強大算法的人工智能系統正在影響甚至替代個體行為決策,在人工智能取代個體決策的趨勢下,算法偏差和機器歧視并不鮮見且影響重大。例如,谷歌的圖片軟件就曾錯將黑人標記為“大猩猩”,Flickr的自動標記系統也曾錯將黑人的照片標記為“猿猴”或者“動物”,谷歌的算法歧視問題已引起人們注意,在谷歌搜索中相比搜索白人的名字搜索黑人的名字更容易出現暗示具有犯罪歷史的廣告,在谷歌的廣告服務中,男性比女性看到更多高薪招聘廣告。
3. 技術性失業。技術性失業也是人工智能發展所產生的重大挑戰。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與倫理學教授卡普蘭認為,人類要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最重大挑戰在于勞動力的變革和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方面,這對現有社會的穩定造成沖擊。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也提出,在由計算機控制、全自動化、網絡化的生產以及服務業中高科技的廣泛應用,比如使用機器人,在今后可能導致大量就業崗位流失。
4. 人機情感倫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將引發人類傳統倫理觀念的顛覆。2015年秋季,英國BBC和美國CNBC等媒體報道了一家美國企業制造出女性形象“性愛機器人”的消息,該公司負責人認為該產品可以幫助喪偶者解決生活煩惱。據悉,該機器人預設了“交際型”“服從型”等多種性格模式,但該產品卻引起了廣泛的倫理討論。
正如DeepMind創始人哈撒比斯所言:“人工智能是一個偉大的技術,它本身都是中性的,可能被用于好的地方或者壞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確保它的使用者是負責任的。”在此方面,美國、英國、日本,以及聯合國、歐盟、IEEE等國際組織已經紛紛出臺人工智能的戰略、法律、標準和規范,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政策和倫理引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應從法律法規、社會保障、技術標準和應用規范等多個維度對人工智能進行科學規范,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
(作者:惠志斌,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人類 機器 技術 領域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