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微笑抑郁":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活動現場,市民正在向護士咨詢如何治療失眠癥。 周毅 攝
被忽視的心理問題
“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不會摔門砸東西,不會流眼淚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積累到極致了,也不說話,也不真的崩潰,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不久前,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短短幾天之內,這條微博就收獲了超過2.5萬個點贊,被轉發了4萬余次。文中描述的狀態并非特指抑郁癥,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眼下“微笑抑郁”屢屢引發人們討論的原因。
在社會環境高速變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留給都市人放松心情、宣泄情緒的余地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頂住壓力、硬著頭皮向前沖”成了人們唯一的選擇。
在這樣的情況下,抑郁癥幾乎成為了一種“時代病”,而“微笑抑郁”并不是唯一容易被人忽略的癥狀。
“相對來說,中國人不太習慣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們的抑郁有一個特點:經常會以軀體不適的形式表現出來。”劉琦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有些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腹瀉、盆腔疼痛、頭疼頭暈等癥狀,在綜合醫院反復就診卻始終不能痊愈,其實很多都是抑郁導致的。“如果六七種軀體不適同時存在,是抑郁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可能患者自己都意識不到,心理不適還總去看身體。”
劉琦建議,如果平時出現了情緒不好的情況,應該及時通過運動、休息、游玩等形式放松調節。如果抑郁情緒已經持續兩周以上的時間,并且已經帶來了生理功能的變化,及時就醫非常重要。
吳哲是美國加州的一名注冊心理咨詢師,平時接待過許多患有“微笑抑郁”的來訪者,其中大多數都是青少年。在她看來,除了專業人士的幫助,家庭的參與也十分重要。“很多時候中國式的教育總是告訴孩子要聽話,不要惹麻煩,孩子從小到大就會覺得‘我要克服困難’,‘我不可以成為家庭的麻煩’,如果把自己的煩惱講出來就會有負疚感。”吳哲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其實一個家庭中,大家在一起吃晚飯、有一些健康的家庭活動就很有幫助。你去提升這個家庭的作用,提升成員之間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多分享多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然也會獲得一些技巧和技能對待、化解外面來的壓力。”
在她所工作的社區,每個學校都配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學校老師會非常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一旦觀察到有學生不太合群,或是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都會主動去找孩子談心。“包括家長在這方面的意識也蠻強的,有時候他們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不好或是怎樣,都會主動打電話給我,咨詢需不需要帶孩子過來檢查一下。”
相對于國外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中國在這方面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6年,北京安定醫院成立了國內首家抑郁癥治療中心。從最早的一個診室到現在的三個診室,近200張病床,平均每天門診接待的患者就有幾百人。在抑郁癥治療中心病房主任路亞洲看來,直到今天,人們對抑郁癥的認識還遠不到位,“在中國,抑郁癥的治療率大約只有4.3%,即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也只有5.1%。”
這也正是抑郁癥在中國被忽略的現實。
2017年3月31日,某互聯網健康平臺發布了《2017年中國網民抑郁癥調研報告》。在這次調研中,來自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和杭州師范大學的專家對國內 1萬多名網民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中國民眾對抑郁癥的了解程度以及對抑郁癥治療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近50%的網友是通過明星或者其他熱門事件才第一次接觸到抑郁癥。無論學歷高低,約90%的民眾不了解重度抑郁可能會導致自殺。而更讓人震驚的是,僅有5%的網友表示,會在出現抑郁傾向時向專業機構或者個人尋求幫助,47%的人則選擇“獨自一人默默忍受”。
(為保護采訪對象隱私,王一晴為化名)
本文首發刊載于《中國新聞周刊》總第799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編輯:梁霄
關鍵詞:微笑 抑郁 崩潰 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