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醫藥代表轉型需配套改革 防替藥店接著"公關"
核心閱讀
醫藥代表從推銷型轉向學術型、技術型已成為共識。然而轉型之路,除了政策要求、行業自律,更要呼喚配套措施的完善。
比如,推行醫藥分開,患者拿到處方后可以在市場上的藥店購買,給醫生統方發回扣就變難了;比如推行兩票制、藥品集中采購,行業的亂象就能得到一定遏制。同時對于醫藥代表的考核,也不能看銷售量,而應形成更科學的考評體系,甚至第三方考評。
“現在很多醫藥代表早已退化為藥品推銷員,都是求著醫院、巴結著醫生,低三下四地維護關系。”已經離開醫藥代表行業十來年的趙新嘆息道,隨著國家出臺更加嚴厲的“新政”,禁止醫藥代表銷售藥品,可能很多人要轉行,不轉行的,恐怕也不得不轉型。
趙新所說的“新政”,正是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相關意見(業內稱醫藥國17條)。記者走訪發現,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升級、回歸正軌勢在必行。
定準位
醫生藥學知識相對薄弱,藥代正好補短板
醫藥代表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是否意味著這個群體“端碗吃飯”的姿勢會有所改變?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意見本身如何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實。“規定當然可以這么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你怎么區分他是在從事推廣咨詢,還是在推銷?兩者之間的邊界很模糊,要實施具體監管,還得有一些可操作的標準、手段。” 廣州市黃埔區一家三級醫院的副院長提醒說。
而醫藥代表這個群體本身又該何去何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王繼勇認為,醫藥代表的責任是學術推廣、技術咨詢,希望制定一系列政策,讓其職責盡快回歸。很多業內人士也認為,新藥新技術需要人來推廣,醫藥代表仍有存在必要,但其現有角色亟待轉型和升級。
即使是在亂象中,也有一些醫藥代表沒有完全忘記初心。2005年入行的陳默認為,應該把現在的醫藥代表分開來看,“我們說的醫藥代表都是學術代表,而那些一點醫藥知識都沒有的,其實是推銷員。”
陳默說,他一次一次地約醫生見面,采用的不是所謂銷售技巧,更不是利益誘惑,而是各種專業“吸睛點”,比如某種疾病出新藥了、某種治療方式經證實有副作用等。在他看來,“醫生在醫科大學里學的是臨床醫學,藥學知識相對薄弱,而藥品又是不斷更新的,讓廣大醫生使用更有效的專利新藥救助病人,靠的就是我們,這是我們的價值體現。我們的任務本身不是推銷藥品,而是推廣有科技含量的先進治療理念”。
對于醫藥代表行業整改的消息,河北省的一名醫藥代表李達說,自己已經有所耳聞。但由于目前還未傳遞到地市這一級,因此還沒有最終決定應該如何應對。“但圈子里的一些朋友,已經有一些透露出轉行的意向了”,李達說,而對于他自身而言,由于是藥學專業畢業,因而接下來有可能會選擇專業進修,從而達到新的行業要求。接下來的幾年,他也會努力從醫藥代表崗躋身公司的管理崗。
編輯:梁霄
關鍵詞:醫藥 代表 配套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