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空轉”趨勢顯現 藝術金融尋創新落地路徑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的藝術品投資領域已經成為超發貨幣的一個重要的資產配置出口。在巨大需求的牽動下,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規模迅速膨脹,但傳統金融體系參與較少,而創新體系的規模又在投機的牽動下發展過快,規模結構畸形化、泡沫化傾向顯現,出現了嬰兒肥式的創新“空轉”。也就是說,在中國藝術金融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創新發展沒有積累和突破,對藝術品市場及藝術品產業拉動水平低。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梳理與探索,更需要深化突破與發展路徑的選擇。
藝術品投資已成為資產配置的重要出口之一
外圍創新成主角“空轉”趨勢讓人擔憂
我國藝術金融的發展從“形態論”向“業態論”的轉變,經歷了投資需求(融資)、藝術+金融、金融工具論、藝術媒介論及藝術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等5個基本發展階段,實現了從規模到結構的快速進化。藝術創新出現“空轉”趨勢,是在提醒人們,中國藝術金融增量創新有走向畸形的可能,創新沒有在核心形成突破,規模的形成帶有一定的泡沫性與不可持續性。
隨著我國人均GDP的提升,人們的消費結構已進入快速轉型期,而藝術品消費已成為一個重要突破口。據有關方面測算,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潛在需求已突破2萬億元,而目前釋放出的僅有3000多億元。由于中國藝術品市場誠信機制、定價機制與退出機制存在的問題,藝術金融的創新發展,已成為釋放這一潛在需求的重要動力。
此外,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已成為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2016年我國理財資產的規模近30萬億元,藝術品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藝術品資產配置與財富管理,又正在成為高凈值財富人群的一個重要選項。
目前,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創新“空轉”趨勢,主要體現在:首先是泛化傾向,特別是要防止脫離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金融化這一主線,而把一些外圍創新當成重點,不談核心突破,泛化藝術金融及其業態的發展;其次是洋化傾向,遇到問題一味從海外發達國家照搬模式和解決方案。中國獨特復雜的金融環境與藝術資源狀況,決定了國外藝術金融發展的今天,并不是中國藝術金融發展的明天,中國的藝術金融需要在創新與借鑒過程中發展。第三是焦慮急躁化傾向,熱衷于一招制敵、一蹴而就的措施,投機意識濃厚,造成藝術金融業規模結構畸形,容易大起大落。
藝術金融創新發展中的這種探索的偏離化、邊緣化與焦慮化的發展,使藝術金融創新發展出現了“空轉”的趨勢。同樣,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的“空轉”趨勢的不斷發展,說明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瓶頸明顯。
藝術金融創新發展存五大瓶頸
在中國藝術金融的創新發展過程中,有兩個趨勢性問題值得注意:第一,藝術金融的創新難度較大,無論是風險識別還是風險控制,要取得突破并不容易;第二,經過多年發展,面對創新的問題比較繁雜,缺少創新推動力抓手和落地路徑。
在筆者看來,目前中國藝術金融的創新發展主要面臨5個瓶頸:
第一,藝術品市場基礎薄弱、問題多。藝術品市場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包括誠信機制的建構、藝術品定價機制、交易秩序與退出機制建設等,會深刻反映在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問題,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了30多年并沒有很好解決,會嚴重制約藝術金融的創新發展。
第二,藝術品產業支撐服務體系缺失、發育滯后。特別是涉及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這個核心問題的確權、鑒定、評估、集保等服務體系發育不良,嚴重制約了藝術金融產業的創新發展。同時,藝術品要素市場與資本市場發育滯后,產業支撐體系缺失已成為我國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另外,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研究與前沿的實踐,一般都是由下而上在努力推進,但缺少落地的體制與政策創新支撐,在這種情況下,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的發展探索難以形成大氣候。
第三,傳統金融體系路徑依賴嚴重、偏差明顯,創新意愿不高。這種情況一方面源于金融體系的服務慣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對新路徑風險識別方面的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當下,藝術金融大多延續傳統的金融支持企業發展的路子,尚未在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等核心的領域進行創新與突破。
第四,前沿研究空白甚至不足。理論、實踐前沿的研究提升及產業與市場的支撐體系發育不暢、緩慢,已成為中國藝術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性障礙與瓶頸。面對巨大的社會需求,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及其選擇能力有限,成功案例不豐富。目前,不少關于藝術金融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僅是圍繞外圍領域分析探索,很難從根本上發揮前沿的引領與推動作用。
第五,增量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國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的創新發展,大多在外圍與邊緣,至多是在產品層面進行探索。但中國藝術金融的創新發展的核心是推動藝術品資源資產化進程,即通過建立資產化綜合服務平臺來推進藝術品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發展,并以此和價值鏈的建構為基礎,建設文化金融產業鏈,從而推動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的發展。
創新發展的關鍵在路徑選擇
今年我國經濟發展有幾個明確的趨勢值得關注:一是“資產荒”、資金回報率下行或將成為新常態;二是財富管理需求呈現多元化;三是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等傳統領域業務仍具結構性機會;四是資本市場股權投資占比上升;五是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信托業務需求漸增;六是資產證券化業務有望爆發。這就要求我們除要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還要重視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
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措施包括手段的深化,即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取得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突破。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創新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是以藝術品的“商品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這一主線為突破點,以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金融化為抓手,積極建構藝術金融的理論與學科體系,推進藝術金融創新實踐的試驗示范等前沿探索。
二是以藝術品標準為突破點,以藝術品鑒證備案為抓手,積極構建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治理并不成功,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缺乏治理工作的支點性突破口,尤其是缺少手段、方法與切入點。而鑒證溯源系統是圍繞藝術品質量為中心的支撐服務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采用并行之有效的做法與體系。圍繞藝術品的質量管理,推進藝術品鑒證溯源系統與體系的建構與深入實施,是建構中國藝術品市場治理體系的很多工作的重要切入點與基點。
三是以保險、信托法及其產品架構整合為突破點,以資產配置與財富管理為抓手,建構不同層次與樣態的藝術品財富傳承管理中心等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面對國內外高凈值客戶的需求,建立藝術品資產及其財富管理的方法與通道,進行有效資產配置與財富傳承管理,一方面推進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另一方面,在信托與保險的架構下,推進家族財富從業務體系到產品體系的創新發展。
四是以積極發展中國藝術金融的投融資問題為突破點,以大力發展藝術品資本市場為抓手,推動中國藝術金融及其產業新動力的形成與發展。在這一視角下,核心是推動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展的進程,重點是發展股權投資市場(包括兼并、股權流轉等)、中長期銀行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
五是以綜合性服務平臺為突破點,以預收購機制創新為抓手,大力創新藝術金融新業態的培育與產品體系的成長。從近期看,新業態探索主要表現在:第一,將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業態,特別是“平臺化+云服務+互聯網+終端”的整合過程中,會進一步推動藝術電商移動化,從而進一步促進互聯網藝術金融等領域的發展;第二,圍繞藝術產業企業上市(主板、創業板、新三板),或是以新三板為平臺展開股權整合與并購業務,推動業態融合進程加快;第三,以P2P、藝術眾籌為主體的互聯網藝術金融及其產業正在起步,發展勢頭迅猛。
六是以藝術金融支撐體系與科技融合為突破點,以支撐產業體系為抓手,大力發展藝術金融支撐產業的聚集發展,重點推動圍繞支撐體系的技術創新來不斷形成產業聚集。
如藝術品鑒證溯源系統與體系的進一步落實,以及藝術品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四大技術基礎的應用,為進一步推動藝術金融、產業跨界及新業態的不斷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與保障。為此,圍繞藝術品鑒證溯源系統與體系,有望形成產業聚集。特別是基于大數據的綜合服務平臺技術、科技鑒定、鑒證備案技術與體系等的發展,不僅會催生新的業態,也會進一步推動這一進程的發展,形成藝術金融支撐產業的聚集,從而助力中國藝術金融及其產業的發展。
(作者系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藝術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