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早期畫廊幾全軍覆沒 畫廊的春天為啥總也盼不來

2017年01月10日 10:48 | 作者:詹皓 | 來源:新聞晨報
分享到: 

說到藝術品市場的好壞,人們總是說春去冬來,或者冬去春來,周期性地輪轉,但將近20年觀察下來,那只是指二級市場,也就是拍賣市場,而在以畫廊為主體的藝術品一級市場,似乎永遠處在寒冬之中。去年,某一線城市畫廊虧損面超過九成,四成畫廊倒閉,其他城市的畫廊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么,一級市場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早期畫廊幾全軍覆沒

畫廊和畫家漸行漸遠

畫廊交易制度在中國時間不長,一共才20來年,可在上海,能支撐20年還運轉自如的,最多只剩有限的幾家,近10年成立的新畫廊,至今仍能正常運轉的,占比也不高。

中國藝術市場眼看著就要漸漸走出谷底,而一級市場的人氣卻渙散依舊,畫廊主也急呀:不都是賣畫么,畫廊生意為啥就起不來呢?

畫廊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種藝術品交易制度,畫廊相當于藝術品經紀人,畫家將作品交易代理權交給畫廊,根據銷售額,雙方按照一定比例分成;或是畫廊買斷藝術家的部分或全部作品,并實施對外銷售。藝術家由此可集中精力創作,畫廊可以為藝術家進行各種營銷、包裝,并維護該藝術家的市場。這是一種理想化的交易制度設計,但一切都得建立在誠信基礎上。

目前的情況是,藝術家時常抱怨畫廊沒能力,畫賣不掉;畫廊抱怨藝術家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看不到畫廊在市況不佳時的無悔付出,更忘記了藝術家起步時,畫廊的助推之力。

更大的怨言在于,藏家們往往喜歡到藝術家工作室里進行交易,其他藝術機構也喜歡跟藝術家私洽。如此一來,簽約畫廊覺得藝術家的行為違約,讓一直在做投入的畫廊吃了大虧; 而藝術家卻說,你畫廊沒能力吸引到好的藏家,我卻能找到并且合作愉快,事情都是我自己在做,我不能因為一紙合約而斷送了自己的時間和前程啊。雙方各執一詞,于是藝術家和畫廊越走越疏遠。

當然,這是一場類似夫妻間的生活抱怨,誰都有對錯,外人難以評判。但從另一層面看,卻是中國自古以來、長期形成的藝術品私下交易模式在頑固地起作用,參透這一點,我們其實有理由對目前盛行的畫廊模式發生價值觀上的動搖。

藏家藝術家私下交易

畫廊是不是很冤枉呢

根據西方畫廊體制的契約觀念,人們似乎很容易把私下交易認作是藝術家不講誠信,但這樣的理解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為太表面化了。

藏家喜歡到藝術家工作室進行交易,首先是希望直接接觸藝術家,因為判斷藝術家有無前途,作品是否值得收藏,藏家必須近距離了解對方的想法、氣質和脾性。藏家們大多有較深的社會閱歷,能夠在接觸之后自行判斷藝術家的前途。其次,從藝術家手上買作品,藏家會覺得少被畫廊剝掉層皮(往往這層皮還不算薄),可以買到最低價,減少投資風險。

而藝術家呢,通過直接交流,可以了解藏家的口味,這等于是產銷對接,于藏家和藝術家雙方都有益。所以這個問題光從道義、契約精神上去評判,會十分蒼白無力。

那么畫廊是不是很冤呢?畫廊與藝術家簽約后,等于承攬了所有風險,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看畫、裝裱、運輸、布展、寫評論、宣傳推廣、指導創作、尋找并維系客戶,還要維護藝術家的市場形象和價格,并承擔場地、人員等費用,在畫作不能及時售出的情況下,畫廊還要承擔資金壓力和風險。你簽約藝術家如果還在外面搞私下交易,那簡直就是背信棄義啊!

藝術家找一家畫廊代理作品,看中的是什么?無非是畫廊手上有客戶,有強大的學術推廣能力。但以目前中國畫廊的普遍水平來說,客戶往往局限在畫廊主的朋友圈里,且游移性非常強;收藏指導和學術能力更不提了,真正有前瞻眼光、學術水平、能高層次運作藝術家的畫廊,簡直是鳳毛麟角。如果這些都不具備,除非是藝術家依賴畫廊做前期投入,否則藝術家在藏家的熱情誘惑下,免不了發生私下交易。

一位藝術家說得也在理:接待藏家,我個人完全有能力;要辦畫展,現在社會資源非常豐富,辦起來很容易;至于出畫冊、請人寫評論、做宣傳推廣、參加評獎,我自己花點精力也能辦到。這樣一來,畫廊不就變得可有可無了嗎?

對此,有的畫廊業主表示,一些藝術家熱衷于參加社會活動,他們的社交能力比畫廊還強,藏家也更愿意跑到藝術家家里去談,作品量多的,交易繞過畫廊基本沒有什么障礙,畫廊除了走法律程序,基本上對此也無能為力。

也就是說,一些藝術家完全可以取代畫廊的功能。那么,功能可以被取代的畫廊,憑什么要求藝術市場的春天降臨呢?

四面夾攻之下

畫廊向何處去

借此,我們不妨進一步思考畫廊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畫廊是舶來品,在今天的現狀看來,可能更適合一部分主打國際市場、產量有限的當代油畫家。畫廊有國際視野、背景和資源,眼光超前,如果資金實力還不錯的話,往往能吸引到相應的畫家與之長期合作。

至于更多的藝術家尤其國畫家,可能并不一定適應這種畫廊制度。自古以來中國畫就是私下交易的,從來沒有畫廊,最多有幾家畫店,畫家在店里掛作品和價格單,畫店銷售后抽頭一成左右,畫店對畫家的投入有限。百多年前,上海豫園附近古香室箋扇店與任伯年就是如此合作的。當年,一些繪畫團體也會幫畫家打開市場,通常也是銷售后抽成而已。而今天,許多畫商對于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看中一批、買斷一批來經銷,或單純做中介掙傭金。早先的書畫經紀人雖然也有,比如陳師曾之于齊白石,王一亭之于吳昌碩等,但完全沒有形成制度約束,不過市場也正常得很。

畫廊到底適不適合中國國情,還有待時間檢驗。現實情況是,一些藝術收藏機構、藝術基金、企業財團或金融機構的藝術品部門等,也在做著類似于畫廊的事情,契約關系和商業機制卻靈活多了。大多數畫廊在四面夾攻之下,還要維持著一個體面的場地和團隊,只會越來越吃力。

那么,畫廊制度在中國現實中需要哪些矯正?真正的一級市場是否應該改寫為畫家自己?大多數畫廊是否應該考慮轉型為藝術服務商?

這些,也許我們能在市況的推進中得出更加清晰的答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早期畫廊 畫廊 藝術品市場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 一级精品偷拍性视频 | 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有码中出 | 中文乱码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