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學區房本質是向階層固化上交的“買路錢”
“關系投資”,自古有之
從鄉村小城一路奮斗到北上廣深,清華北大畢業后買不起房,開始懷疑人生。但高學歷和高價房并不存在對應的邏輯:學歷是一項“文化投資”;房價是一個資產的價格,這不是“文化投資”所直接帶來的。
這項“文化投資”與房子并不相關,而是一些隱性價值:獲取好的教師資源、好的同學資源,“近朱者赤”受到好的教育。
中國的“熟人社會”,與西方推崇契約精神的“生人社會”是截然相反的。盡管“生人社會”是我們的現代化共識,但并沒有滲透到我們的基因。
戶籍資源和“關系”,或許可以解釋我們的學區房——表面買的是房子,本質上買的是“資源”和“關系“,通過購買房子,來獲取名校資格、名師資源,進入“名校朋友圈”。讓孩子在名師指導和良好“關系”中成長,也為未來打造長遠的“人脈關系”。
不僅學區房,千萬豪宅也是如此。有個著名的成語叫“千金買鄰”:南北朝時期有個叫呂僧珍的人,世代居住在廣陵地區。為人正直,有膽有識,遠近聞名。因為呂僧珍的品德高尚,人們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談。有一個人特地在他家隔壁買了一套房屋。有人問“你買這房子花了多少錢”?“一千一百兩。”“怎么這么貴?”那人笑著說“一百兩是用來買房屋的,那一千兩是用來買鄰居的”。
所以說“關系投資”,自古有之。
針對這種“關系投資”,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對“關系投資”的解釋是:
“可以成為累積資金的有效動員手段、交易成本低、效率非常高,但同時也是完全沒有公信力、透明度,更不要說公平競爭了。”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溫州炒房團:他們以村為單位,各個沾親帶故,甚至集資設立基金交由“意見領袖”掌管,以樓棟為單位進行團購,橫掃全國樓市。
所以我們在為學區房焦慮的時候,要想清楚的是,到底投資的是學習還是人脈?投資學習,就未必要買學區房,儒家也說了,教育的根本在于“家風與家學”,家風不正,自己不學習,孩子讀名校就能學習好?如果是投資人脈,小學的人脈就這么有用?
“文化投資”本身投的就是個人無形的價值與成長,不能用以后孩子買不買得起房子來衡量。
編輯:梁霄
關鍵詞:學區房 階層固化 買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