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500人全家福”幕后:動用4臺無人機 19位攝影師
任廷鈺的房子有衣帽間、Hello Kitty公主房,有5間臥室,屬于子孫,老兩口則堅決不住進來,住偏房,“怕死在里面,將來孩子們害怕。”
兒子在屋里裝了3個攝像頭,遠遠俯視著大門口,讓他身在澳洲也能看見爸媽的情況。“以前在生產隊里面,跑也跑不掉,務農,放牛放羊,一個人沒有出去的,現在跑來跑去,都跑到外國去了。”任廷鈺出生于1948年,記性很好。
他沒去過澳大利亞,因為坐飛機會吐。60歲的時候他坐飛機到北京,吐得稀里嘩啦。“我兒子讓我去外面旅游,我不要去,都是一樣的。故宮、天壇、八達嶺,都一樣的。什么地方都不如家鄉好,隨便哪個人,生在哪里就是哪里好。”
任廷鈺曾經跟隨兒子去上海,居住在靜安寺的頂層樓房里,“什么也看不見”。“上海空氣不好,房子太高。乘電梯都會暈,乘公交車也會暈,找不到方向。”
他一定要回老家,說是葉落歸根。他最喜歡去山上轉轉,景都看遍了還是要看。
山上種著茶葉,先人一步步開墾出梯田。現在村內家家戶戶有制茶機,茶葉是主要經濟作物。任喜祥是村里少有搞長途販運的人,如今也已近退休年齡。改革開放之初,他決定去山東販茶。沒有本錢,借了2000元,扣掉50元利息,揣著1950元上了車。那時他膽子很小,開面包車走小路,怕被查稅。時代剛剛掀起一塊小口子,他冒冒失失的,至今也搞不清當初是不是需要交稅。
錢是賺了些,但隨著欠賬增多,利潤越來越少。打電話催債不給,人就得跑過去要賬。“不像現在這么簡單,微信給你轉賬幾千,要什么品種,馬上發過去。”
在任廷鈺眼里,時代流轉最顯而易見的參照物還是房子。他的父親四十多歲去世,他是家里的老大,底下有6個弟弟妹妹,一家9口擠在36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艱難過活。
在任廷鈺28歲時,他擁有了第一個屬于自己的房子,4個兄弟一起用泥巴建的。48歲時,他用外出打工的錢建了3層兩間的房子,用的是白灰,墻根裂了大縫,因為沒錢,水泥用得少,也沒鋼筋。到了68歲,他有了全村最氣派的房子。幾十年前大家蓋房子幫來幫去的,現在一天需要120元的工錢。
“我小時候,村子只有現在一半這么大,全村一間新房子都沒有。”
他記得1961年,村里餓死過人,樹皮摘下,煮一煮,吃了。山上找不到青色的東西,能吃的都吃了。
磕磕絆絆長到19歲,在祠堂里半工半讀。祠堂就在現今文化禮堂的位置,有16間房子大,“柱子那么粗”,任廷鈺雙臂圍了個圓。雕梁畫柱,每根柱子配有對聯,大梁上有橫批,掛有匾額。祠堂供奉著幾千個牌位,每有一個人死去,牌位就多一個出來。
逢年過節,祠堂也照常做戲,吸引的極有可能是同一批人——當地的越劇伴著這些人的青春,如今他們成了爺爺奶奶,仍是喜歡天不亮就去文化禮堂搶座位,不睡覺也要聽到天黑散場。
那時的戲臺規模宏大,可容納千余人看戲,五間大廳,前面中央戲臺,兩邊道地天井,兩旁是男女廂房,供老人婦女小孩病弱者看戲。戲臺樓上是化妝室、休息室,樓下是廚房、商鋪。戲臺設計科學,中央上方有個八角音箱,演員唱戲時聲音柔和動聽,好比現在的立體音響。
這戲臺先有紹劇《闖王進京》《牛郎織女》《木蘭從軍》,后有《智取威虎山》,全本《沙家浜》《奇襲白虎團》。
進入火紅的時代,久旱無雨,曬得莊稼死去活來。“有文斗,也有武斗。老百姓自己斗自己,用槍打,砰砰砰,鎮上死了好幾個人。”任廷鈺說。文革把牌位燒了,老廟也毀了。
老家譜上還記載著祖先的規訓:“祠字創立維艱,子孫尤宜深省,三年翻蓋或損壞即行修葺,不得怠緩坐視。”
到1981年,祠堂拆掉,開始建“大會堂”。但大會堂造得不好,上面漏水,木頭腐蝕了,在新千年的夜里轟然倒塌。
“本來那天要放電影的,幸虧沒放,不然肯定要壓死人的。”任廷鈺回憶。
老建筑倒的倒,毀的毀,敗落如同春雪融化,既緩慢,又勢不可擋。只剩個旗桿臺門孤孤零零地立在村子中央,顯出頹唐的樣子。
它距離任偉永的房子不過兩百米,卻是時隔200年對于“顯赫”的差別定義。現在村里人稱發了財的人為“老板”,賺錢賺得多最有面子。
舊時紹興習俗,凡中舉的人,便可立旗桿。“以前住的起碼是紹興地區的大官!”這是村里出過最有名的人物,任團結興奮地說。
只要你喊一聲回家,無論我在哪里漂泊,立馬回來
任蓉瀟說到家譜還有點不開心,“那張全家福我是閉著眼睛的,單人照里我正在懷孕,胖都胖死了。”任蓉瀟出生于1990年,是任團結唯一的女兒,剛剛做了媽媽,孩子2個月大。
她的爺爺任朝羅今年81歲,正好連接了前后兩本家譜的間隔。他是村里輩分最大的人,跟著兒子任團結住在嵊州市里。
“我生孩子那天是早上8點多進去,下午3點多出來。后來他們告訴我,我爺爺一步都沒離開過產房外,飯都不去吃。”玄孫女剛一落地,任朝羅就算了生辰八字。
孩子軟趴趴的,一開始任蓉瀟都不知道該怎么抱。她剛剛開始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好沒影兒的她感覺忽然進入了一種情況,一種情況引出另一種情況,一來二去便連接出一個現實世界。
這個過程很像電影,就像在史鐵生筆下,虛無的銀幕上,忽然就有了一個蹲在草叢里玩耍的孩子,太陽照耀他,照耀著遠山、近樹和草叢中的一條小路。然后孩子玩膩了,沿小路蹣跚地往回走,于是又引出小路盡頭的一座房子,門前正在張望他的母親,埋頭于煙斗或報紙的父親,引出一個家,隨后引出一個世界。
對于老人來說,開端是石舍村半山坡上的老房子,透過窗戶第一次瞧見的世界。柿子樹樹枝延伸到屋頂上,最勇敢的孩子才敢爬上枝頭摘柿子。還有一種叫做“洋肥皂”的大樹,果子外皮可以用來洗手洗衣服。紅豆杉的果子淡淡的,甜甜的,滑滑的,枝條堅韌,用來蕩秋千不會折斷。還有桂花、苦丁茶、三角楓、女貞子、冬青、合歡、麻櫟、銀杏……
村里1997年出生的任巧錚還記得用鳳仙花做指甲油,“那應該是小女孩第一次覺得很美吧。”任巧錚在泰州讀大學,學旅游管理,她家里用空閑的二層樓開了民宿,鋪著火紅的被褥,一個月都難得有人來住一次。“基礎還可以,但缺乏特色。”任巧錚戴著黑框眼鏡,穿著雪地靴,用專業知識評判著自家買賣,“家鄉的變化與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相關度,農村只是比城市落后一點。”
她正用小爬犁翻曬蘿卜干,初春的陽光灑下來,家里的母雞舒展羽毛蹲在土里曬太陽。
年輕人生不出滄海桑田的許多感悟,對故鄉的感念多與童年和親情相關。
“過年回家見到兒時玩伴,聊的都是小時候的事情。”村里的大人在白天各忙各的農活,雞鳴沒多久,小孩子便靜靜穿過鄰居的狗窩,咚咚敲門,一個小腦袋伸出窗口,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再變成一群人。
在曬場跳房子,在溪邊過家家。伸手進河里用毛巾前后一兜,就能捉到魚蝦。梯田里有水生田螺、黃鱔、泥鰍,還有米蝦,一種銀白色的透明小蝦。春天迎春花開滿山,任巧錚放下爬犁,隨手往遠處一指,“迎春花,吸一下,可甜。”秋天野山楂遍地,很刺。
“每次我玩到一半,別人就說你姐又喊你回家了。”任巧錚深夜跟姐姐回憶過去,“總覺得你喊我的時候又氣但又很幸福。”
“總是不肯回來。”做護士的姐姐說,“總是逃出去玩,喊你都不回來。”
“你放心,我一直是跟在你屁股后面的妹妹,從小到大,只要你喊一聲回家,無論我在哪里漂泊,立馬回來。”
“這可能就是這么多人回來拍全家福的原因吧。”任巧錚說,家譜和村志告訴他們,“哪一塊山是我們的,哪一塊田是我們的,有種另外的鄉土感。我們想著去城里,不會待在這里,上一代想的卻是把更多的東西留給我們。”
說話間,她姐姐6歲的孩子跑來找她玩,拿著iPad,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村里50歲以上的人很少能說普通話,全家福里的他們大體都能互相認識,年輕的卻有很多都面生了。
任蓉瀟在嵊州市的銀行里做客戶經理,生孩子一周前還在上班。婚后兩家父母給買了大房子,有裝修現代的KTV歌房,窗外就是繁華的商業城。
新生命和新生活在年輕人跟前兒大刀闊斧地展開。年節里,他們把上一輩從戲臺拉到微信里,搶紅包。
一些人開始與土地告別。“我孫女18歲,不想老家,也沒有家鄉觀念。”任廷鈺的孫女正在澳大利亞讀書,過年回家,整天抱著電腦不出門,“像小雞一樣”。她回家的十天里,作息比爺爺調慢了4個小時。
“我看她在電腦上玩蛇,開頭這么一點長,”任廷鈺兩個手指一掐,“后來這么長,拉著”,他兩手張開比了比,帶著點好奇和又不愿意湊上前去的威嚴。
孫女不講話,“他們有他們的想法,我們有我們的想法。”
連吃的東西都不一樣,“他們吃的牛排、牛奶、巧克力,都是自己帶回來的。我們吃的是大米飯,吃咸菜。他們不要吃咸菜,要吃新鮮的東西。”
有時候孫女喝過的牛奶不要了,任廷鈺就拿起喝掉,雖然現下有了錢,但他不喜歡浪費,一頓飯吃不完,下頓還接著吃。
“牛奶還可以,不喜歡吃巧克力,太苦了!”他說。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500人全家福 4臺無人機 19位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