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邁向制造強國 財稅政策如何發力
【財經論語】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對GDP的貢獻大幅超越制造業并仍在加速上升,體現了產業結構優化的顯著成效。但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轉型升級壓力不斷加大。要實現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穩增長,只有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令其大規模調動資本、技術、勞動力的活力,與服務業形成雙引擎驅動,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在此背景下,相關財稅政策理應有所作為,為推動制造強國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
1、 中國制造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我國制造業歷經多年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既能為社會提供各種必需的生活用品,滿足居民和政府部門的物質生活消費需求,又能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簡單再生產活動和擴大再生產活動提供技術裝備。
從比較優勢看,我國不但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行業具備競爭優勢,而且在一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行業也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如運輸設備制造業目前已具備全球競爭能力。
從產業結構升級情況來看,我國制造業結構調整不斷取得進展,制造業內部結構逐漸優化,先進產能比重持續上升,重點行業先進產能比重快速提高,淘汰落后產能取得積極進展。同時,制造業體系也日益完備,與制造業生產經營有關的基礎設施體系趨于完善,為制造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產業集群集聚情況來看,近年來,隨著產業轉移進程的加快,我國制造業部分行業呈現出較明顯的擴散布局趨勢;但是分行業看,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行業處于低集聚狀態,而技術水平較高的制造業行業的集聚程度更高。
從技術進步的情況來看,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領域技術創新歷經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個階段,創新要素在總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產業總體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正由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轉型。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社會創新要素不斷向企業集聚,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快速增長,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顯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創新潛力。這些都表明,我國建設制造強國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2、 環境和政策約束尚需突破
“十三五”時期,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從環境約束的視角來看,我國制造業比較成本優勢加速削弱,突出表現在勞動和土地等要素約束趨緊;高端生產裝備和核心零部件技術長期受制于人,后發優勢難以持續。全球投資、貿易環境對我國勞動密集型、資源型制造業形成沖擊。環境、能源、資源約束趨緊,成為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阻力和障礙。
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也面臨內在發展瓶頸。我國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越來越高,但主要參與全球價值鏈中加工、組裝等低端生產環節,缺乏競爭力持續提升的基礎能力。制造業產能過剩形勢嚴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高,關鍵共性技術缺位,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負債率高,不但對企業長期可持續盈利能力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也危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產業政策看,當前我國的產業政策使得企業熱衷于擴大規模以尋求政府的政策支持,而在研發、創新方面缺乏足夠動力和壓力,不利于制造業及制造業企業的創新發展與核心競爭力提升。
從財稅政策的視角看,則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約束:
一是對裝備制造業的財稅扶持力度不足。早在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發布,在年度投資安排中設立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支持。但是,在裝備制造業投資結構中,政府投入較低,難以滿足裝備制造業發展對財政資金的需求。除了直接的財政投入外,面向裝備制造業的財政補貼種類不少,但獲得補貼的條件卻不容易滿足。
此外,支持裝備制造業的稅收政策實施效果也不理想:對稅收政策支持的具體產業范圍和環節不夠明確,優惠內容相對龐雜,不能系統、規范地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行稅收政策對裝備制造業投資環節的支持相對較少,難以吸引資金投向尚未獲得收益、且有較高成長性和發展潛力的裝備制造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比重相對較大,事實上支持的是贏利企業,有失公平;名目繁多的稅收優惠及其影響并沒有經過科學準確的測算,缺乏權威性和穩定性。
二是對制造業的財稅支持政策在某些領域缺位。首先,缺乏有效提升裝備升級及工藝研發能力的財稅支持。財政資金對于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比較薄弱,也缺少對產、學、研三者結合方面的系統性支持。其次,缺乏開拓高端市場、高端產品的財稅支持。要通過財稅手段積極開拓制造業高端市場,從而實現產業全面升級的目標。同時,缺乏有效支持零部件產業發展的財稅支持。我國零部件產業專業化程度低,零部件生產企業規模小,在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財稅政策應著力于支持零部件生產企業兼并重組,壯大企業規模,同時也要有效引導零部件產業提升專業化程度。此外,缺乏對大中型裝備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的財稅支持。
三是服務于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缺乏財稅支持。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推力”不夠,原因之一是財稅政策支持不到位。一方面,在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和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存在弱化問題,財稅政策對其市場化的推動明顯不足;另一方面,財稅政策對增強生產性服務業資源流動性的支持不夠。
3、 加大對制造業財稅支持力度
研究表明,我國制造業投資增加1個百分點,GDP增加0.836個百分點;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每提高1個百分點,GDP提高0.04~0.1個百分點,制造業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可發揮出至關重要的穩增長作用。目前我國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逐漸降低,需要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推動制造強國建設。
在優化制造業產業布局方面,建議建立國家級的中西部產業發展政策引導基金,以支持中西部地區的轉移產業、新興產業和轉型產業,主要具備三大功能:股權投資、貸款貼息和風險擔保;服務對象主要在三個層面:跨區域產業轉移、新興產業布局、內陸加工貿易產業體系。基金可采取政府與市場合作的方式組建,并按市場機制進行運營管理。
提升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議構建多層次的園區產業調整扶持基金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基金,考慮將中小企業發展投資基金、產業創新引導基金、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等改造成母基金,成立園區產業調整扶持基金,并面向社會投資者開放。將政府的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和部分土地出讓收入整合,建立園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以土地的溢價收入和沿線的租金收入作為基金滾動發展的重要基礎。
建立財政激勵機制,切實加大政府對市場需求的引導,提高相關政策的操作性和執行力。一是在中央財政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費補貼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地方層面的相關協同政策。二要進一步完善對自主創新產品的政策采購政策,研究制定鼓勵創新政策,對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創新產品試行政府采購,提高政府采購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的力度。
對裝備制造業提供全方位的財稅支持,降低裝備制造業的宏觀稅負,包括適當降低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增值稅稅率,增加增值稅進項稅的抵扣;允許制造業企業采取移動加權平均的方法來核定成本、費用和收入;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達到一定比例后可以考慮在該納稅年度內免征企業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海外投資、并購,對國內裝備制造業海外投資者實行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裝備制造基礎零部件的發展。包括加大對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對引進先進技術后開展消化吸收并產業化的建設項目,國家有關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支持。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將研發費用投入目錄的構成項目由企業內部支出擴大到委托研發服務和研究服務購買等環節。在具體核定中,可只將委托研發服務的成本納入,對于受托研發服務的企業利潤進行扣除;將互聯網設備投入和設施改造納入投資抵稅、加速折舊的范圍;在電子商務等領域,可對相關企業在線上與線下的經營模式中退換貨及稅收問題的處理作出靈活的規定。
加大對企業技術研發的財政補貼力度,建議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層面的多層次企業研究開發補助資金,采用事后獎補的支持方式,且應堅持公平公正、依法依規;創新機制、科學分配;績效管理、信息公開等原則進行監管。
(作者:閆坤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制造業 支持 創新 財稅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