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無人機監管,管機器不如管人
一個新生事物,總是帶著兩副面孔,比如共享單車,方便了大家出行,可是亂停亂放的問題日漸嚴重。如今,無人機也開始面對這樣的質疑。無人機的廣泛應用一方面拓展了人類的能力空間,一方面又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安全問題。
從2015年開始,無人機愛好者開始增多,由于缺乏適當的引導和管理,無人機頻繁闖入各地機場凈空保護區,多次造成航班延誤,已經對民航飛行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民航局局長馮正霖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民用無人機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使用不當帶來的危害開始顯現,比如干擾飛機飛行等。民航局會研究推行無人機實名制管理方式。
無人機畢竟不是紙飛機,也不是氣球,它是有實實在在的安全風險的,對飛行器可能構成危險;有人把無人機當成了玩具,有事沒事在公眾頭頂上盤旋,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把無人機變成了偷拍的手段,突然在別人家的窗戶邊出現,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權。大商場幾千上萬的在賣,小商品市場里幾十幾百的也在賣;有經驗會操作、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在用,初學者也在用;成人在用,小孩子也在玩,這種亂象自然是不可持續的。規范是必須要走的路。
我們其實并不擔心沒有辦法來約束無人機。從技術上說,廠商把限高與限空域這些數據植入無人機中,這在技術上并不是什么難題,什么樣的無人機應該飛多高,哪些地方不能飛,只要給出數據,廠家在出廠時就能很好地把控。我們更擔心的是,那些看起來完備的監管措施是否真正有效。
有技術有手段,可是生產廠家真的能把這種技術手段的應用當成行業的自律嗎?對于一些正規廠商、專業化應用,這不成問題,他們也希望這個市場越規范越好,希望監管的門檻越高越好,目前這么發展下去,大家都是受害者。但是對于一些低小散的企業來說,它希望越亂越好,越亂才越有生存空間,入不了專業使用者的法眼,還能充當小孩子的玩具,當這種利益的爭斗演變成無人機的類型爭斗時,管理部門是否有能力厘清事實和邊界?監管的成功與否很多時候就取決于對那些不請自來者的監管。在這一方面電動三輪車就是個反面的典型,它到底是機動車呢還是非機動車呢?說它是非機動車,但它跑得并不比城市道路的普遍限速標準慢多少,說它是機動車,可是又沒有列入機動車的管理范圍內。無人機在“黑飛”,電動三輪車在“黑跑”。
而對使用者而言,接受規范就意味著不能像以前那么飛了,那他是否愿意接受這樣的約束?一個人真要想去突破技術上的限制總是能找到辦法的,比如,北京朝陽區飛態創新通過安裝破解模塊,即可突破禁飛限制。實名制,會帶來約束力,但光一個實名制還無法將使用者的行為與規范聯系在一起。
還有管理部門,無人機亂飛當然不行,可是管理部門是否愿意做好數據的分享,沒有管理部門的基礎數據和支持配合,無人機生產廠家是不會知道哪個地方能飛哪個地方不能飛的,這同樣也對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部門也要做好數據的對接,不能一邊喊著不能讓無人機闖入民航機場等禁飛區,一邊又在數據的對接上不積極不作為。
當問題來臨時,我們是習慣性地用傳統的監管手段,還是運用新的監管手段?無人機的監管是不是已經到了技術手段不能解決的時候?如何避免走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極端?畢竟誰都不希望一個新生的行業,在艱難的審批中失去發展的動力。
這又回到了那個老問題,再嚴密的制度也需要人來執行,要不然就會淪為擺設。監管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管理問題,而是一個系統的社會治理問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無人 人機 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