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快遞業兩頭受堵:成本年年漲 誰先提價誰先死
每年承運數億件包裹的快遞公司究竟有多賺錢?隨著“通達系”(圓通、申通、中通、韻達)和順豐5家快遞公司2016年業績快報/預告的陸續披露,答案也隨之浮出了水面。
每年承運數億件包裹的快遞公司究竟有多賺錢?隨著“通達系”(圓通、申通、中通、韻達)和順豐5家快遞公司2016年業績快報/預告的陸續披露,答案也隨之浮出了水面。
截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稿,從已披露的年報數據看,順豐控股(002352,SZ)和中通快遞(紐交所代碼:ZTO)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及調整后,分別實現凈利潤26.43億元、21.65億元。
或許外界會對快遞公司的利潤表示驚嘆。不過,根據半年報顯示,順豐控股2016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高達260.87億元,但毛利率卻僅為23.36%,凈利率也僅有6.66%。
如果再對比一組數據,或許又有人會為這個行業的快遞小哥表示擔憂。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快遞均件收入已經從2005年的27.7元/件,下降到2012年的18.6元/件、2013年的15.69元/件、2014年的14.65元/件、2015年的13.4元/件,呈逐年下降趨勢。
但是,穩居“世界第一快遞大國”的中國快遞業營收規模和業務量還在持續攀升。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16年中國快遞行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12.8億件,同比增長51.3%,業務收入近4000億元,同比增長43.5%。
在“剪刀差”不斷擴大的背后,行業利潤無疑將不可避免地流失。究其根本,“成本漲、提價難”已經成為當前快遞業不可調和的矛盾。
編輯:梁霄
關鍵詞:快遞業 成本 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