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 產城融合發展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平臺,也是實現新型城鎮化與產業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產城融合,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促進產業分工協作,提高城市互動合作水平,并最終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產城融合發展,應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立足于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空間,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關鍵,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抓手,增強產業推動城鎮化的動力作用,強化城鎮化的載體和平臺功能,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推動人口經濟布局更加合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形成“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發展
促進質量提升與產業轉型
城鎮化和產業互動發展應激活城市創新活力。各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優勢,以創新技術產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新興技術的產業化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鎮化質量。這就要求,首先要加快新型城市建設。各城市應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適時調整城市規模,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充分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建設創新城市,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城市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其次要推進產業創新發展。依靠創新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強化產業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創新型產業的集聚發展,將有效提升城市的競爭力,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堅持協調發展
促進城鎮化與產業協同發展
一方面,要促進產業集聚和合理布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科學規劃空間發展布局,統籌規劃包括產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等在內的功能分區。尊重產業集聚的客觀規律,積極引導產業向各類空間載體適度集聚,形成產業與人口、資源、環境合理分布的格局。另一方面,要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按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城鎮化的關系,優化調整各類城市產業結構,既要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又要發揮生活服務業、公共服務業等共性基礎產業的配套支撐作用。把握產業結構轉換的節奏和升級規律,加快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推進共性基礎產業調補齊平,實現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同時,還要促進小城鎮和縣域經濟健康發展。小城鎮是連接城鄉的紐扣和節點。支持小城鎮健康發展,對于發展縣域經濟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城鎮發展水平地區差異較大,產業、人口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同,不宜采用單一的管理模式,應體現地方特色。
堅持綠色發展
促進城市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首先要加快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積極構建既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適宜人類健康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其次要打造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和宜居環境。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積極推進低碳社會生活方式發展,樹立綠色低碳的生活消費理念。此外,還要積極發展環保綠色產業,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
堅持開放發展
促進城市與產業包容發展
不斷深化開放合作和改革創新,構建開放、包容的城市體系和產業體系,是促進城鎮化與產業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沿海地區應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突出產業集聚區核心平臺建設,加快構建沿海開發開放新機制;內陸地區應加快建設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積極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形成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基地,不斷深化國內外區域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實現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一是推動城市開放發展。開放發展是城鎮化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城市產業集聚、人口集聚的重要途徑。二是推動城市間合作機制的協同。大力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內部區域合作,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公共領域建立協調機制,實現共贏。三是推動更高水平“引進來”和全方位“走出去”。
堅持共享發展
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產城融合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核心,促進產業發展、人口集聚與城市建設協同布局,實現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人口與產業協同集聚。一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快鐵路、快軌等一系列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與規劃,推進重要交通運輸節點樞紐化,促進中游城市群各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實現同城化。加強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二是加快實現城際間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旅游、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重視加強醫療合作,溝通共享治療技術,盡力推行跨地無障礙使用醫保卡。三是進一步完善園區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宜居宜業水平。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政 楊剛強 單位: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產業 城市 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