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印度是中國好鄰居還是壞鄰居? 印度人:求關注
原標題:印度是中國的好鄰居還是壞鄰居? 聽印度人吐槽“求關注”
【環球時報赴印度特派記者 李騫】在印度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坐火車買“掛票”嗎?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兩個主要經濟體,中印國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國過去幾十年卻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軌跡。另一方面,中印雖是鄰居,民間交流卻好似仍未翻越喜馬拉雅山,以至于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印度離我們這么近卻又那么遠,印度人亦然。2月中旬,《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待了一周,通過實地探訪以及與印度官員、智庫學者面對面交流,近距離體驗了這個“不可思議的國家”。
看印度:反差極大
以中國的標準,新德里的市容可以用糟糕來形容。從高處看去,這座城市綠樹成蔭,建筑密度不大,基本沒有中國城市隨處可見的新建高樓。這里垃圾遍地,空氣中充滿“自由”的氣息——當然,霧霾濃度也很高。在市中心,每當夜幕降臨,被國會大廈、總統府和多個部委建筑拱衛的“印度門”周邊,就成了小商小販的天堂,貨攤上放著檳榔、甜點,爐子上烤著玉米,冰激凌小車排成一排……
很有異域風情,但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大國的首都。有同行的媒體朋友評論說,這里的雜亂和生活氣息與國內的縣城別無二致。
《環球時報》記者赴印前,對印度做了不少功課,也知道在網絡上有許多關于印度的“神話”,最讓記者感興趣的是印度的全民免費醫療——病患無論貧富均能得到治療,且由政府埋單。來到印度后發現,這的確是真的,免費醫療早已寫入印度憲法。但更大的現實是,多數印度人生病時首先想到的并非政府出資的公立醫院。
陳冰是一名在班加羅爾經營商務咨詢公司的華人,她在印度生活了11年。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去公立醫院看病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床位極缺、遍地污物,隨便找個角落就開始做手術”。她說,印度公立醫院平均每1000人只有不到一張病床,只有極其貧困的人才會到公立醫院就診。
在印度,私立醫院才是醫療市場的主力軍,印度70%的醫療費用由患者自己支付。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印度政府對醫療的投入只占GDP的約1%,是世界上投入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中國2014年醫療投入占GDP比重為5.57%。聯想到印度GDP只有中國的1/5,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可想而知。
但讓記者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在印度的國會大廈里,記者參觀的一座豪華而森嚴的圖書館,有150萬冊藏書,配備了一個500人團隊進行管理,只為國會議員服務。難怪印度外交部的一名官員對記者說,“成為政府工作人員在印度是非常受歡迎的工作。”
談中國:“你們關注我們太少”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中國”在印度的存在感很強。從中國產品到中國投資、中國發展,都是避不開的話題。機場和街道邊,中國手機的巨大海報廣告隨處可見,OPPO、金立、小米和華為在當地家喻戶曉。印度目前有超過10億手機用戶,但只有2.5億使用智能手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發展到高位日趨飽和的時候,印度市場無疑是塊新大陸。
印度發展潛力的一大來源——人口,也與中國有莫大關系。印度財政部經濟事務秘書沙克蒂坎塔·達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為25歲,中位數是29。印度現在有6億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要安置他們,必然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制造業是首選。
據達斯講,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將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從現有的15%提升至25%。在這一過程中,吸引外資尤為重要,而中國是印度增長最快的外資來源地。2016年中國對印直接投資達10.63億美元,是2015年的6倍多。隨著中國國內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印度成為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目的地之一。
幾年前,中國網絡上曾流傳有關印度人覺得中國需要趕超印度的笑談,這在印度官員和學者當中顯然不存在,記者反而感受到他們向中國學習的強烈愿望。采訪期間,多名印度官員和學者不吝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飛速發展的贊美,表示希望加強中印經濟合作。
但印度人更希望中國重視印度。在同印度基金會和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專家進行座談時,至少有兩名學者表示中國年輕人對印度的關注比印度人對中國的關注少得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年輕人怎么看印度?他們了解印度嗎?覺得印度是一個和平的國家?是好鄰居還是壞鄰居?”“為什么中國媒體對印關注如此少?”
想未來:復雜的感情
在一次去印度國會大廈的路上,記者一行途經新德里市中心的中國大使館。當時陪同我們的印度外交部官員隨即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使館,從長長的圍墻不難看出其巨大的面積和中國在印度外交體系中的重要性。
中印關系確實重要,但兩國間的關系卻有些復雜。印度外交秘書蘇杰生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打擊恐怖主義的立場堅定,希望中國能進一步鞏固這一立場。”他這句話指的是中印在制裁“穆罕默德軍”頭目馬蘇德問題上的分歧。蘇杰生還稱,“中巴經濟走廊”穿過克什米爾地區,“對我們來說,必須先解決主權問題。”但他同時表示,印度支持中印加強經濟聯系,強調印度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首批成員國,持股比例僅次于中國。
這讓記者想起,在同印度基金會的座談中,一名印度學者的話:“你們一定要去看看新德里的地鐵,那是日本出資修建的,而所有工人包括管理層都是印度人……我們不是非洲,我們有日本的資金,美國的資金,還有世界銀行的錢……中國不能用對待莫桑比克的方式對待我們。”也許是覺得他這么說不太妥當,其他印度學者迅速打斷他的話,笑稱他的發言太長了。
記者還想起,在從上海飛往新德里的印度航空公司的航班上,飛機娛樂系統中仍在播放達賴自傳形式的音頻故事。音頻一共八集,它將西藏描述成一個人人平等的“獨立國家”,而中國是故事中的“惡人”。
中印有太多不同,但各自尋找到一條發展的路。盡管在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中存在一定競爭,誰也無法否認兩國合作的重要性。正如一次座談會上印度基金會會長艾洛克·班薩爾所說,中印這樣兩個大國同時崛起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兩國必須管控分歧,用互相支持的態度攜手發展。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印度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