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已開展這項行動37年,今天我們該怎樣義務植樹?
近日,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第二中學的學生在踴躍參加義務植樹。本報記者 王錦濤攝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呵護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在植樹造林、護草增綠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神州大地的綠色持續增加,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不過,我國生態環境欠債依然很大,“缺林少綠”依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廣袤國土上無比珍貴的綠色還不夠多,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目標還有差距,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的目標。《生態周刊》從本期起,圍繞新時代如何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出系列報道。期待您積極關注并行動起來,參與國土綠化,共建美麗中國。
草長鶯飛綠意濃,正是一年植樹時。
今年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揮鍬鏟土、填入樹苗、培實新土……植樹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之以恒開展義務植樹,踏踏實實抓好綠化工程,豐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
植樹造林是每個適齡公民的法定義務,我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行動已有37年,盡責形式不斷創新和豐富。當前義務植樹開展的情況怎么樣?我們有哪些途徑和方法可以盡到自己的植樹義務?義務植樹如何“持之以恒開展”?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
適齡公民每年義務植樹3株到5株是法定義務,但實施中面臨一些難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綠化管理司副司長許傳德介紹,1981年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次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將群眾性植樹活動首次以國家法定形式作出規定,要求“適齡公民每年應義務植樹3株到5株”。自此,具有法定性、全民性、義務性、公益性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神州大地蓬勃開展起來。37年來,全民義務植樹行動讓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在增加森林資源、綠化祖國大地、加強生態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超過100億人次,義務植樹達數百億株。
不過,隨著義務植樹行動持續開展,近年來也出現一些尷尬局面。有的人并不清楚這是一項法定義務,更不了解其具體規定;有的人有心無力,除非單位集體組織,很難抽出較長時間去現場植樹;城鎮周邊可用于義務植樹的地塊越來越少,找到合適的植樹點并非易事;“三分栽樹,七分管護”,有的人擔心后期管護問題……
“真不好意思說,最近一次種樹已經是十幾年前上中學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情景現在還記得,那會兒學校組織同學們周末去植樹,大家帶好工具,每個班都分配一定的任務。挖坑、種樹、培土、澆水,檢查合格才算完成任務。大干一天,累得渾身是汗,但是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樹,那真是高興、暢快。”山西省太原市市民張瑞說,上了大學以后,要么沒時間,要么沒地方,就再也沒去種過樹。
北京市通州區市民李婷一直有去種樹的想法,卻沒能成行,她有不少疑慮:“自己家里沒有勞動工具,也沒干農活的經驗,到時候有沒有人來指導?義務植樹只能春季去嗎,其他季節行不行?看新聞,有地方義務植樹只管種不管養,樹木成活率不高,那去植樹還有什么意義呢?”
為方便人們履行義務植樹義務,有關部門想了不少辦法。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義務植樹處處長楊志華表示,全市各區今年春季設立了20個義務植樹接待點,可植樹面積達1600多畝。今年北京計劃完成義務植樹100萬株,撫育樹木1100萬株。
在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山里辛莊村社會植樹點,負責接待的王曉利告訴記者,植樹點負責提供勞動工具和樹苗,市民只要預約好時間自行前往就行了,沒有干農活的經驗也沒有關系,到時會有專業的林業工人現場進行技術指導。王曉利是順義區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他介紹,截至現在,今年春季植樹點接待的市民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多。
“市民們不需要擔心成活率。義務植樹樹種選擇都很有講究,長壽、抗逆、環境適應性強,以國槐、山桃、橡樹為主。園林局簽約有資質的養護單位,負責林木后期養護,除了澆水、涂白、修剪等基本養護外,還會用科學措施,比如噴灑抗蒸騰劑、輸液等,防止樹木脫水,為樹木補充營養。”王曉利說,“從往年情況看,義務植樹成活率超過90%。”
“不少人覺得義務植樹就是栽樹,這是片面的,義務植樹包含多種形式”
隨著各地造林綠化力度不斷加大,城鎮周邊可用于義務植樹的地塊越來越少,宜林地大多處于遠離城鎮、交通不便的區域,義務植樹成本越來越高。
“對不少人來說,花一兩天時間去很遠的地方種樹可能不太現實。而且隨著林木越來越多,撫育管護任務會越來越重。”許傳德表示,其實不種樹也能盡義務,除了“直接參與造林綠化”,“間接履行植樹義務”也是參加義務植樹的可行方式。
去年6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方便群眾、重在參與、不拘形式、靈活多樣”,將盡責形式拓展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和其他形式等8類55種。直接參與造林綠化作為其中一類;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等4類以管護為主的行為,納入盡責形式;自愿參加國土綠化公益宣傳活動、組織公益活動等志愿服務,也納入盡責形式;其他形式作為兜底條款,為各地創新盡責形式預留了空間。
“北京在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中,規定了栽植喬木、撫育幼樹、繁育珍貴樹種苗木、以資盡責、個人購買碳匯等8類37種盡責形式及株數折算辦法。”楊志華介紹,在自家陽臺、屋頂栽花草,認養樹木、綠地,義務宣傳國土綠化,都屬于盡責形式。北京設立了22處社會撫育勞動接待點,總面積達1.6萬畝,首都市民全年都可以通過撫育勞動來盡責,如春季施肥補植、夏季防旱排澇、秋季修剪追肥、冬季防寒涂白等。
楊志華說,北京還設立了32處林木認養接待點、27處古樹名木認養接待點和31處綠地認養接待點,近70萬株樹木,側柏、檜柏、國槐、銀杏等745株古樹,以及217萬平方米綠地,可供市民認養。
在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中,“對屋頂、墻體、陽臺等進行綠化”這一條引起了李婷的興趣。她默默算了算自家陽臺上的綠植面積,超過3平方米,折算完成盡責數量超過3株,她非常開心。
北京等地明確的盡責形式有不少亮點,比如在單位、街道等公共場所節日擺花,林中懸掛人工鳥巢,修建森林防火帶,捐獻國土綠化急需物資,個人購買碳匯等。“個人盡責折算數量超過3株,就可以向所在轄區園林綠化部門提出申請進行認定,符合標準的可以申領義務植樹盡責證書。”楊志華說。
楊志華強調:“不少人覺得義務植樹就是栽樹,這是片面的,義務植樹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含多種多樣的形式。市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盡責方式。”
10個省(區、市)開展“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試點,現場參與或網絡參與都很方便
互聯網的發展,為全民義務植樹增添了活力。近日,繼北京、內蒙古、安徽、陜西等4省(區、市)列入首批“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試點后,全國綠化委員會批復同意山西、湖北、四川、貴州、新疆、青海等6省(區)開展第二批試點工作,試點省(區、市)達到10個。中國全民義務植樹網絡化平臺去年啟動運行,10個試點省(區、市)也開通了各自的省級義務植樹網絡化平臺。
網上義務植樹分為實體參與和網絡參與兩種方式。記者點擊進入全民義務植樹網,看到實體參與的活動項目一目了然,人們可在網上申請,然后參加線下活動。這些活動包括陜西招募綠色志愿者、上海組織立體綠化等等。按照折算參照表已經盡責的公民,可以在網上進行申報,當地綠化管理部門會聯系審核。
網絡參與的形式包括通過網絡捐款參與國土綠化相關項目等。記者看到,目前有“綠色首都生態房山”“我為大熊貓種竹子”“守護鳥兒生命通道”等不少項目可供選擇,有項目獲得的捐款已經超過10萬元。《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將全國分為3類地區并確定了每棵樹不同的捐資標準,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為20元,內蒙古、遼寧、福建、山東、廣東、湖南為15元,其他省、區、市為10元。“這個折算標準既不會給公民增加負擔,又與北京、福建、廣東等地現行辦法相銜接,調動公民盡責積極性。”許傳德表示。
按照這一管理辦法的規定,各地可對通過實體參與義務植樹并完成任務的公民,經所在地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證明,向其頒發盡責電子證書;對通過網絡參與義務植樹并完成任務的公民,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綠化基金會共同向其頒發盡責電子證書。
“每份證書具有唯一的編號和二維碼,公民可以在全民義務植樹網和微信公眾號上查詢、下載、打印。”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說,這不僅是激勵公民參與義務植樹、提高公民參與義務植樹的獲得感榮譽感的一種手段,也是新形勢下義務植樹工作的一項創新。
“‘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是拓展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的重要載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群眾植樹難、群眾愛綠捐助難、義務植樹找地難等問題。”許傳德說。
許傳德同時指出,目前義務植樹網絡化平臺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項目儲備不足、類型單一,社會知曉度不夠高。“我們將繼續創新工作思路,總結有效做法,探索可視、公開、透明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工作。未來,公民捐助資金用到哪兒了,樹種到哪兒了,長勢怎么樣,都能一目了然。”(本報記者 寇江澤)
編輯:曾珂
關鍵詞:義務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