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京津冀協同發展3周年實地探訪記:歷史性工程 歷史性一步
“‘當先鋒、當猛將、唱重頭戲’,3年來累計引進首都項目5351個,引資到位額436億元。”武清區常務副區長孫劍楠說。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核心,是“牛鼻子”。
“這些年,北京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又面臨許多令人揪心的問題,包括人口眾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等。”2月5日,面對數十位記者,北京市市長蔡奇用“揪心”形容北京所面臨的“大城市病”,“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必須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
突出重點,先易后難,3年來,這項系統工程有序推進。
“3個鋪子一年能掙個五六十萬,北京流水大,但利潤沒這多。我就在這干了。”河北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城一層入門不遠處,商戶施安凱快人快語,曾在北京經營七八年的他已經在這里安心經營了一段時間。
過去近3年,北京堅持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解決“大城市病”、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導和突破口,痛下決心做大的外科手術。
——首先是入口關。北京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到2016年年底,全市不予辦理登記業務累計達到1.64萬件。
“如果允許這1.64萬件登記,按一定比例測算,北京會增長好幾十萬人口!”王海臣說。
——其次是疏解關。2016年,北京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35家,累計達1341家;
2016年,北京市屬高校和普通中專招生規模壓縮至9.8萬人,比2013年減少6.5%;北京郵電大學、中醫藥大學等高校迄今累計向五環以外的新校區疏解學生1.6萬人;
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從嚴調控的制造業、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新設市場主體數分別下降73.27%、27.44%、20.09%,金融、文化、科技服務類新設市場主體數分別增長22.82%、29.53%、24.1%。
“‘三升三降’,表明北京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王海臣表示,首都發展思路正在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轉變。
——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構建。服務經濟特征進一步凸顯,與國際大都市發展水平接近。2016年1至11月,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收入11917.7億元,增長8.3%;規模以上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9%,制造業加快向高端化發展……
——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同比增加2.4萬人,增量同比減少16.5萬人。常住人口增量、增速繼續保持“雙下降”態勢,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由增到減的“拐點”;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工程。迄今通州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全面施工,部分建筑實現結構封頂。北京市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有望2017年年底率先啟動搬遷……
伴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近兩年北京對津冀兩地投資呈現“井噴”態勢:2015年北京企業在津冀投資額為1642億元,是2014年的3.5倍;2016年,第一個數字已超2000億元,其中投向天津899億元,投向河北1140億元……
“要知道,北京2016年對天津、河北的投資額度同比分別增長26%和100%!”王海臣說,“北京的收入是不是受損了?沒有!北京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產業也在發展,在拉動經濟。”
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京津冀協同發展,既為提高北京發展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預示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美好前景,“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的空間布局正在形成……
滄州市發改委專門有一個簽約的地方,一周至少兩次簽約。2016年,大大小小簽了300多個項目。
“過去北京、天津也有不愿意沾窮親戚的心理。”回憶起3年的協同發展歷程,滄州市發改委分管協同發展工作的副調研員蘭丕祿感慨萬千,“現在不一樣了,有時候咱不找他,他也在找我……”
編輯:秦云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3周年 京津冀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