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銀行績效大縮水?部分員工績效工資只剩千元
【謀轉型】
每天12小時工作,熱情“被蠶食”
從6點半睜開眼睛,直到中午吃飯之前,除了“早”,秦漠未與任何人說過一句完整的話。他是北京一家中等規模銀行的技術人員,一年半之前,手握七個offer的他選擇了這里。
從來到銀行開始,秦漠每天雷打不動6點半起床,8點左右到達單位。理論上是下午5點半下班,但是他從來沒有這個時間下班過,到家都是晚上8點半以后的事情了。“即使晚上7點走,我也通常是最早下班的。”他表示,上班時間嚴格打卡,下班卻從來不準時,毫無彈性。
在來之前,秦漠向自己的前輩、師兄打聽過,知道銀行的工作時間很長。“老員工都習慣了這樣的工作強度,年復一年,但自己還是需要再適應一下。”
秦漠告訴記者,銀行科技系統的分工主要有三大塊,具體的需求由業務部門提出,開發部門按照需求做系統程序,而新系統程序的上線則主要是運維負責。他處在第二個環節。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正蠶食著銀行的傳統業務。“受移動支付影響,網銀中有很多業務的活躍用戶越來越少,例如,手機充值這樣的業務。”可是,銀行內部的相關部門,為了自身利益的考量,會提出很多脫離實際的需求。
秦漠表示,銀行手機APP月活躍度等指標并不是銀行關注的核心,從技術的角度講,這也不是銀行轉型的重要立足點。在他看來,銀行的轉型面臨著“人浮于事”的困境,受到制度約束等因素的桎梏,轉型顯得頗為遲緩,他的抱負與熱情也一點一點被蠶食。
“業務部門向開發提需求的時候,常常會存在溝通障礙,不僅耗費資源,而且效果有限。”最讓秦漠惱火的,是業務對于需求的隨意變更,而背后的指揮棒不過是創指標與爭表現,具體到他身上,代價就是加班。
【談收入】
工作瑣碎,5萬年終獎“興奮不起來”
早上7點20分,蘇可已經到達網點,換好制服,準備上崗。
蘇可與秦漠同年畢業,作為國內一所頂尖院校的學生,她加入了珠三角某一線城市的一家股份制銀行,從事柜員工作。
在到崗之后的一個多小時內,蘇可和同事一起做晨操,心里想著對當日的業績期待,通常,主管會向他們詢問。
8點半的時候,蘇可準時地站到了柜機前,鞠躬,起身等待第一個客戶。接下來的一天里,她要不停地說話,數很多遍人民幣。直到下班后,匝好最后一筆錢,對上了賬,她才可以下班。“基本上都是20點以后了。”此時距她到單位,已經過去了12個小時。
“這是加班,但是人人都這樣的話,就沒有加班這種說法了。”蘇可說。她所在的銀行,除了資歷很老的員工,加班是常態,“不會有人覺得不正常。”
蘇可說,轉正后,她的到手工資在8000元到12000元之間浮動,要看具體的業務量,“標準沒有什么差別,但是真的很累。”
供職于北京某國有銀行網點的吳欣稍好一些,平日里不會額外加班,考核要求變化也不算太大,薪資一年下來在14萬-15萬之間。“柜員確實比較累,重復的勞動多,不過比銀行的平均薪酬還是要高一些。”
對于蘇可和吳欣而言,柜員高壓瑣碎的工作,更多的是“身體被掏空”的疲憊。
“你想放一個靠枕在腰上是絕對不可能的,手機原則上也是禁止使用的。”蘇可說,上面認為這不符合銀行形象。
吳欣也有很強的同感。“客戶群體相對固定,但是人員配置不允許在工作時間去拓展客戶,我們只能放棄休息的時間去做。這樣惡性循環,身體素質一天比一天差,伴隨而來的頸椎病和胃病慢慢吞噬著我們!”
在春節前,秦漠收到了5萬左右的年終獎,就他的崗位來說,這個數目與往年的行情基本一樣,“想想一年的辛苦,完全興奮不起來。”那天回家,他用剩下的半棵白菜,炒了一個菜。
編輯:梁霄
關鍵詞:銀行 績效 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