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京津冀“協同”進行時
京津冀三地政協全會獻計協同發展“大國策”
新動能
時間倒回到2016年11月1日,深秋的北京,正值一年中天高云淡的好時節。
天津市政協主席臧獻甫和河北省政協主席付志方,在中午時分前后腳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鐵,在即將抵達的終點,迎接他們的是,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
時隔一年,三雙手再次緊握一起。
上一次,京津冀政協主席聯席會議制度啟動伊始,他們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交通一體化”問題齊聚石家莊。這一次,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深度融合新階段,三位政協主席帶著對“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思考,又坐到了一起。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抓手,從交通問題到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在京津冀政協主席聯席會議帶動下,三地政協組織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重大問題建言獻策的協商議政模式,將政協智力薈萃人才濟濟的智力優勢和組織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在此次三地的政協全會上,“協同創新”也頻繁被提及。
在北京市政協全會上,取得300多項原創科研成果的政協委員秦升益,結合自己20多年的創業體會表示,北京要建設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要不斷提高自身原創能力。“我們急需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企業,樹立北京的科技創新品牌。但現有政策體系沒有為眾多原創產品提供轉化成果的渠道,建議更加重視實體企業的科技創新,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針對“協同創新”,趙毅武委員建議構建統一的創新要素市場。“搭建三地統一的投融資服務平臺,并要推動三地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實施三地之間職稱評審結果的互認試點,借鑒中關村的企業高端領軍人才職稱評審‘直通車’,實現正高級工程師直接認定政策在三地統一適用。
在天津市政協全會上,有委員建議,把天津對外開放優勢和產業科技優勢結合起來,實現自貿試驗區、自創區“雙自聯動”,搭建產業創新高地,建設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和產業技術合作研發平臺,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參與協同創新。
在河北省政協全會上,周文夫委員建議共建創新載體來推進協同創新。他認為,可先行先試,共建產業園區,推廣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區多園”模式,將張承、唐秦、廊保等地具備條件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納入中關村示范區管理。建立“總部+基地”,吸引北京研發總部到河北建設科技人才創業和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鼓勵河北有條件的企業到北京建立創新中心,以科技成果反哺產業基地發展。
與委員們的建議相呼應,地方政府正在協同創新上精準發力。據北京市代市長蔡奇介紹,北京市落實京津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已經出臺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同時還在河北推動建設了張北云計算基地等創新載體,打造了一批跨區域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同一片天空下
京津冀協同發展,涉及復雜的要素資源整合、消除行政壁壘、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等多個層面,既包括產業、項目等“硬件”性質的一體化,也包括區域行政管理方式、公共服務等“軟件”性質的一體化。
這兩個一體化,決定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度。
2016年底,地鐵平谷線河北燕郊站正式開工建設,從某種意義上,群眾呼吁多年的交通一體化,邁出“最大”一步。
其實,2015年首次京津冀三地政協主席會議,聚焦的主題正是“交通一體化”。在這次會議上三地政協委員借助全新的議政平臺,暢所欲言。委員們提出,國家應盡快建立“鐵路+高速公路+港口+一般公路”的大融資平臺,國家要有政策資金的投入,三地政府自籌一部分,吸收社會資金進來,同時要給相應的政策;同時在交通一體化中涉及錢的問題、政策的問題,以及體制機制問題,需要國家有關部委的牽頭。
在隨后的2016年兩會期間,京津冀三地政協主席做客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熱戀期’”為主題再次進行了思想碰撞。
在三地政協及委員們充滿期待的目光中,京津冀三地交通一體化所產生的便利,開始惠及方方面面。
同樣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需要率先突破的領域,生態環保命題則相對更為復雜。2017年元旦前后,北京及周邊地區遭遇連續9天的霧霾天氣。無論從哪個層面,空氣污染治理等生態環保問題,已經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亟須有解的“必答題”。
京津冀“聯合治霾”已成社會各界共識。北京市政協委員徐明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為霧霾治理提供了機遇。“首先要完善政策法規,強化執法和監督的力度,建立多元投資保障機制,確保經濟支持并建立區域同意碳排放的交易機制。”
北京市政協委員張強斌也帶著“聯控防霾”的提案上會。他說,近年來“聯防聯控”等地區協作性防控霧霾機制,取得了明顯效果,但由于缺乏持續開展的配套機制,治理成效容易出現反彈。
河北省同樣是空氣污染重災區,在河北省政協全會上,楊龍飛委員坦言,“對于環境治理問題,企業升級轉型是根治手段之一。”何潤生委員對企業怎么做更是給出了具體意見,“減少工業廢料排放,用清潔能源取代高污染能源,調動企業治污積極性。”
轉型升級對企業來說可能會傷筋動骨,但作為企業負責人河北省政協委員王利軍表示,企業的確應該積極淘汰落后產能,但建議給企業設置緩沖時間,確保職工得到妥善安置,盡到企業社會責任。
由此看來,空氣污染防治的聯防聯控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地方政府不僅是本行政區環境治理的責任主體,還應承擔區域環境合作治理的責任,要重塑區域跨界合作的治理理念,架構與創新京津冀空氣質量跨界的治理機構,通過建立區域立法協作及監督機制來確保區域霧霾治理的有效運行。”徐明說。
空氣污染防治直接關乎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對于這個社會公眾關注度極高的話題,在北京市政協全會期間舉辦的“治環境補短板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專題座談會上,蔡奇坦誠回應,在治理環境方面,治理大氣污染是目前政府最迫切最緊要的任務,這是一場持久戰,政府要全力以赴采取超常規措施。同時也希望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參與、配合。
協同發展,“民眾福祉改善”是導向之一。改善交通環境是民生,空氣污染治理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民生。此外,在委員們討論中,養老、醫療等也在逐步探索協同發展之路。
大幕已開啟,《綱要》正落地。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放眼長遠,“不破不立”,唯有充分釋放改革創新的內生動力,以改革促提升,方能在“新常態”語境下形成京津冀新的增長極。
編輯:薛鑫
關鍵詞:京津冀三地政協全會 協同發展 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