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國家科技大獎看中國創新走向

2017年01月10日 07:57 | 作者:陳芳 余曉潔 胡喆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從國家科技大獎看中國創新走向

新華社記者陳芳、余曉潔、胡喆

璀璨繁星耀中華,科苑葳蕤創未來。每年年初,北京人民大會堂都會迎來“特別的客人”——中國頂級科技精英。

9日,在現場熱烈的氣氛中,習近平總書記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趙忠賢院士和屠呦呦研究員頒發獎勵證書。

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自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實行重大改革以來,27名杰出科學家摘取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一批成果世界“領跑”,基礎研究夯實“內力”,科學“半邊天”今年“格外紅”,“眾創”活力迸發涌流……17年來,國際同行被不斷刷新的中國科技創新速度、高度所震撼。站在新征程上,中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高峰”有多高?“跟跑”“并行”“領跑”節節高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4G),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4G移動通信技術是全球技術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2008年正式啟動以來,我國“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實現了從“2G跟隨”“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已成為全球兩大主流4G標準之一。

從4G移動通信,到北斗導航應用;從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到科學“高峰”占有一席之地,17年來,國家科學技術獎作為國內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耀殿堂,形成了足能與世界一流比肩、甚至刷新紀錄的“高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長為千億元級產業,重塑了世界產業格局。

瞄準前沿、緊扣需求、前瞻部署,推進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載人航天”“FAST望遠鏡”“‘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一系列中國創新令世人矚目、國人自豪!

聽聞北斗二號衛星工程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慧十分激動。作為參與者、見證者,她表示,北斗二號衛星工程歷時8年研制建設,擺脫了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但經濟發展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仍然存在。“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表示,我國多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明,要想抓住科技革命機遇,就要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

“原創”幾多難?十年可不鳴,一鳴則驚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基礎研究正是支撐科技強國的“創新源”。

無論是環境艱苦的大亞灣反應堆,還是40年磨一劍的高溫超導研究,到如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國際領先……一大批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取得的突破,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原動力”。

在環境艱苦的大亞灣反應堆,通過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在我國本土首次測得粒子物理學基本參數,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而在此之前,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9度空缺,2010年至2012年更出現“三連空”。直到2013年,由趙忠賢院士帶領團隊完成的鐵基高溫超導體相關研究,才一舉終結了這一歷史。

“十年可不鳴,一鳴則驚人。”40年磨一劍的趙忠賢,在打破大塊鐵基超導體高溫極限的同時,一舉拿下高溫超導科研實驗的最高峰,在新的世界紀錄上留下了中國人的名字!

滴水成涓,匯聚成川。在趙忠賢看來,高溫超導的研究只是一個小領域,他所做的一切就像一滴水,映射出17年來我國科技界取得的巨大進步和舉世矚目的成就。

“半邊天”有多紅:女科學家首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一劑青蒿素,拯救數百萬蒼生。從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的名字這一次與中國人的最高科學榮譽聯系在了一起。

“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即使年過八旬、榮耀等身,仍筆耕不輟。近年來,屠呦呦研究團隊在開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仍在努力探索新領域,繼續為造福全人類而奮斗著。

女性獲獎年年有,今年玫瑰別樣紅。15個項目由女性領導,首項女科學家掛帥的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個獲獎項目團隊女性成員占到一半……她們的研究成果,稱得上巾幗不讓須眉。

慢性腎臟病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常見疾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率領團隊,將傳統中醫學理論精華融入西醫臨床實踐,創建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新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女性的細膩和專注對科研工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品質。陳香美表示,國家17年來更加重視女性科研工作者,這是對全體女性科研工作人員的莫大鼓勵。

“接地氣”有多深:扎根黑土地、耕耘無人區

科技創新“頂天立地”,既要“高大上”,也需“接地氣”。

從青藏高原生態恢復到新疆地區的棉花生產,在人跡罕至的深處,在棉花種植的田間,科研工作者用堅守和創新,鑄就了屬于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創新成果。

17年來,這些“別樣”獲獎者,往往來自高原荒漠或密林深處,許多科技工作者與農民無異,但他們扎根基層、腳踏實地,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了人生價值。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趙新全教授,多年堅守高海拔地區,為保護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主持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恢復項目,獲得此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36.6萬噸牧草良種,267萬公頃草地退化治理,75萬頭健康牛羊。趙新全笑稱自己是青藏高原上的“放羊倌”,但就是這位“放羊倌”為我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及恢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眾創”有多火:“國家隊”“友聯軍”大合作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國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在科技進步的道路上,眾創、眾包已不是“新鮮事”。不僅是科學家團隊間有合作,國與國之間的科學合作近年來在我國也愈發顯著。

浙江大學能源清潔利用創新團隊經過27年的發展,在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迸發出強勁持久的創新活力。浙江大學倪明江教授告訴記者,正是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讓團隊里的年輕人可以提升專注力,潛下心來做研究。

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海納百川、求賢若渴的中國科技創新,既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也吸引著海歸人才、外國人才。今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外國科學家和國際組織,促進了我國相關領域研究的快速發展。17年來,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讓不同科學思想碰撞匯集,全球創新資源加速聚焦。

從量變到質變,從跟隨到引領。在全球創新賽場上,中國涌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王輔臣表示,人才是我國發展用之不竭的最大富礦,只有不拘一格用好各方面創新人才,集眾智、匯眾力,才能改變世界、改變未來。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科技 國家 中國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 | 专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AV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