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蘇州工業園區:以開放創新贏得持續發展活力
營造創新生態 蓄足轉型新動力
有人形容蘇州工業園區的開放合作模式是“獅子滾繡球,好戲在后頭”,人才是“獅子”,項目和資本則是“繡球”。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園區獨墅湖高教區常務副主任蔣衛明說,國際化的人才環境是開放創新生態的基礎。園區與28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搭建的國際化辦學平臺,為本地提供了10多萬國際化人才。
2015年完成中國生物醫藥領域金額最大國際合作項目的信達生物,今年又完成了2.6億美元D輪融資。資本的青睞源于其開放的發展模式,公司董事長俞德超說,由于新藥研發風險巨大,在人才和技術自主的基礎上,公司與國際企業在研發、專利注冊及銷售全面合作,相互取長補短讓企業更有競爭力。
外資活躍,內資也有強烈的投資欲望。在蘇州,不少小微企業融不到錢,而大量民間資本沒地方去。蘇州股權交易中心總經理華中偉說,中心正是為破解這對矛盾而生。預計到“十三五”期末,在中心掛牌企業有望達到2000家,市場融資額將達300億元。
國內外人才、項目與資本碰撞的結果是國際化產業生態圈的形成。園區生物納米園的負責人龐俊勇看到,國際化生產要素已在園區實現自由對接,這也讓園區成為國際生物產業話題的參與者和設計者。
“人才、資本、企業與政府服務的有效融合,正在園區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為開放創新奠定基礎。”蘇州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徐惠民說,未來,園區不僅要成創新高原,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更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穩坐創新高峰。
深化雙向開放 激活發展新動能
駕駛員孫恒盛到園區海關監管場站,先用手機掃二維碼準備進場,進出不到5分鐘。
“我們承擔了全省報關單的1/4,查驗量的1/5。”蘇州工業園區海關物流監控處負責人說,“掌上物流”新模式做到一車一次一碼,實現司機不下車,車輛快速放,報關貨物節約時間1/4。
過去一年,園區不僅復制推廣上海自貿區十幾項海關監管創新制度,還推動企業打通國內外市場。今年11月,園區綜合保稅區獲得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企業從單純加工、兩頭在外的“V”模式,逐步轉向集生產加工、多元貿易等多種功能的“X”型模式。
康普科技中國區運營副總裁石志宏說,通過拓寬貿易功能,一年可降成本150萬美元,公司可從“成本中心”變為“利潤中心”。
打開國門,不僅要降低進門成本,還要提供出門便利。近期,蘇州卿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了對歐洲排名第一的互聯網數據交換中心51%股權的收購,總金額逾230億元人民幣。
園區CBD招商中心主任朱曉焱說,這得益于國家級境外投資服務示范平臺建設,協調近10家機構,保障了并購的順利完成,這在過去不敢想象。
通過為企業提供融資、風控、法律綜合服務,2016年1—8月,園區境外投資總額同比增長超過90%。
“無論是打通國內外市場,還是創新境外投資管理,就是為了向世界展示,園區在為全球資金、人才、貨物和信息全要素流動,提供了價值洼地。”蘇州工業園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衛奇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蘇州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