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侵犯公民隱私信息案頻發 實名制的“副作用”誰管?
販賣個人信息向縱深發展
你所有的隱私信息,包括開房記錄、名下資產、乘坐航班,甚至網吧上網記錄信息,只要有人付錢,就可以輕易被查到。換句話說,你的個人信息正在網上“裸奔”。據《南方都市報》此前報道,該報記者在網上花了700元就查到了同事的上述隱私信息,同時還能查到國內四大銀行存款記錄、手機實時定位和手機通話記錄。更可怕的是,整個交易已躍升到了“平臺化”地步。
全國公安機關今年合力開展打擊網絡侵犯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后,抓捕了多名行業內鬼、黑客。但是,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
“如今的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已經向縱深發展了。”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副部長、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案件已經不是簡單的出賣個人隱私信息的問題了,還可能牽涉到一些機構、人員。“不能排除相關正規酒店、個別地方公安機關參與其中,因為很多數據只有這些機構才可能獲得。”
這起案件中,犯罪分子以標準化形式向市場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王四新認為,這說明犯罪分子在打通其中關節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形成了倒賣個人隱私信息的黑色產業鏈。“如果商業力量和行政力量形成耦合關系,這是非常可怕的。”
“現在的問題是有利益,有市場,但是缺監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陸益龍對本報記者表示,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現象之所以猖獗,一是公民個人信息非法交易市場的存在。一些犯罪分子能夠通過網絡空間,非法倒賣公民個人信息以獲得非法利益。二是一些采集、使用公民個人信息部門的安全責任意識缺失。這些部門、機構要求公民提供詳細的個人信息,但是沒有履行好防止這些信息被非法利用的職責。
此外,陸益龍認為,目前法律對如何使用和保護個人信息缺乏強制性、有約束性的規范和措施,造成個人信息交易猖獗,“2003年,我國就開始起草《個人信息安全法》,2005年又提交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意見稿,但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些法律實質進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編輯:梁霄
關鍵詞:公民 信息 相關 網絡 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