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千人千面”的臉譜藝術傳承路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一般人提起京劇臉譜,難免會想起這首歌來,雖然是少得可憐的臉譜知識,總算也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如今,還有一些老藝人,為了臉譜文化的傳承而不懈努力著。
一堂課程,一片情懷
不久前,已經年近古稀的盛華老人來到清華大學某階梯教室,準備進行有關臉譜文化的講課。他到得很早,一方面是為講座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從學生那里了解些年輕人的興趣點,以便講得更加生動。
課堂上,盛華給學生們講解了戲曲演員如何勾畫包公臉譜以及什么是京劇舞臺中的“三塊瓦”譜式。
畫包公臉譜因為要畫得豐滿,超過發際線很多,就需要把頭發剃光了才能勾。勾畫前還要先把臉洗干凈了,以免臉上分泌的油脂弄花了油彩。第一道工序是用白色打底,蓋住毛孔,然后用黑色干粉涂抹眼窩、鼻窩等位置,接下來是“勾白”步驟。
“‘三塊瓦’是京劇舞臺應用最基本、最廣泛的譜式。”盛華介紹,其他的臉譜大多由此變化而來。在“勾白”中,以“馬謖”的“白三塊瓦”為例,不僅要用筆勾出白眉,目的是以此界定眉眼的高低,化妝時還要根據自己的臉型,掌握好間架結構的布局。在定妝過程中,有一項步驟特別重要,即要用灰色把眉窩、眼窩、鼻窩的輪廓畫出來,因為這種顏料干燥得很快,可以保證一出戲唱2個小時不暈染。
最后一步,要用黑色把前一步灰色勾出的輪廓填滿。這種黑顏料也很講究,是用食用油加“鍋煙子”調制而成的,顏色細膩而有光澤。在填色過程中,要注意不能覆蓋灰色的輪廓邊,這樣不僅使臉譜有過渡色,還能預防暈染。
這天,來聽講座的大約有70多名大學生,這對于一堂課而言,人數已經相當可觀,但是對于盛華希望的傳承力度,這只是滄海一粟而已。
“偷”來的技藝留下臉譜傳奇
說起繪制臉譜,盛華總不忘提起他的師傅劉曾復。劉曾復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著名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梅蘭芳文集》中談到:“有朋友介紹醫學院的教授劉曾復來談,他研究臉譜二十多年,掌握了各派勾法的特點,我曾借讀他的著作,確有獨到之處,將來這方面的整理工作,可以向他請教。”
當年,還是少年的劉曾復喜歡在戲園子玩耍,他常溜進后臺,從鏡子里偷看以“勾臉”技藝聞名的演員錢金福“勾臉”。他在鏡子里暗暗記下錢金福的筆法,回家立刻謄畫在紙上。后來,當劉曾復從清華大學生物生理學專業畢業,他把偷師學來的技藝加上自己的生物學知識,才發現錢金福勾出的臉譜之所以獨一無二,是緊密結合了人臉的骨骼輪廓特點。于是,劉曾復汲取百家之長,并巧妙融合生理學知識,寫出了《系統論》一書,從生理的角度解釋臉譜。
至今,盛華還保存著老師贈與自己的一張當年謄畫的草稿,背面有日期:1930年。那一年,劉曾復才17歲。后來,當盛華拜在劉曾復的門下時,他已是81歲高齡了。雖然年事已高,劉曾復“勾臉”的技藝卻越發爐火純青,自己能畫出800多個不同的臉譜。盛華跟著師傅,一點一滴學習用系統論武裝的“勾臉”技藝。2004年,盛華曾出版《京劇臉譜圖解》,收錄了640多個臉譜。
技藝傳承任重道遠
當年如此艱辛通過偷師積攢下來的臉譜技藝,如今傳承起來卻成了問題。
走進盛華老人的家,四壁琳瑯滿目的京劇臉譜令人目不暇接。據統計,客廳的兩面墻上足足有450個京劇臉譜,造型不一,每個都是他親筆所繪。但一談到臉譜文化傳承,盛華就面露憂慮。在他看來,臉譜是薈萃了中國文化的藝術品,如今頻頻出現在市場上,成為人們互贈的禮品,說明人們喜歡這個。“現在市場上售賣的臉譜魚龍混雜,對熱愛京劇臉譜的人有一定誤導,我還是希望能留下最精美、最原汁原味的臉譜藝術給大家。”
盛華介紹,戲曲臉譜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舞臺上的臉譜,另一種是市面上可以買到的脫離戲曲舞臺的工藝臉譜。工藝臉譜主要以色彩和造型取勝,它往往是商家根據臉譜書隨便畫出來的,并不像舞臺人物的臉譜那樣能夠表現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色彩,“離開戲曲的臉譜毫無生命力。”
多年來,盛華一直在臉譜的傳承道路上努力著。雖然他招收徒弟門檻很低——只要喜歡臉譜就行,并且免費教學。不但免費提供紙、筆,對于一些外地來的學員,甚至還包吃包住。然而,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問題還是頻頻出現。盛華說,有些年輕人單憑著一腔熱情前來學藝,卻無法忍受勾畫過程中的枯燥與精益求精,難免半途而廢;有的人沒有任何繪畫基礎和戲曲基礎,很難領悟到臉譜文化的精髓;還有人抱著“學會了回家做生意”的想法前來“蹭學”……這都成為盛華“不計成本”傳承途中的羈絆。
如今,他更多選擇在大學授課的傳承方式。他曾在中國傳媒大學講解了兩年臉譜文化,如今又開啟了在清華大學的傳承道路。當人們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自己帶著教案和繁瑣的臉譜教具前往學校,不顧高齡認真地為學生解答每一個問題時,難免為他擔憂。但盛華的回答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傳下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千人千面 臉譜藝術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