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申報》上的西安事變
同情與肯定
抗戰前后的輿論轉向
全面抗戰爆發后,“西安事變”在《申報》輿論中則一改以往被批判的境地,轉而成為在中華民族統一進程中具有深遠影響的大事件。
首先,《申報》重點報道了西安事變對促進民族統一進程、增強民眾團結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1936年傅東華曾發起組織文藝家協會,號召文藝家共赴國難。西安事變后,1937年1月29日,洪深、傅東華等發起的文藝界座談會在上海召開,座談會旨在喚起文藝界人士對國家統一與民族解放的使命感、責任感。
傅東華在會上說:“在這個時候,談統一救國,已經每個人都覺悟這一點了。這次西安事變之后,張學良到南京,最近陜局的和平解決,都是以表示一般人覺悟到中國需要統一,再不能內亂了”。
吳稚暉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自從最近西安事變之后,尤像共向團結的大道上直奔進去了”。孔祥熙也認為:“兩廣問題及西安事變之和平解決,均足為統一力量之證據,而不復為軍閥時代之不統一,無紀律之國家矣。”
國際上認為西安事變使中國“轉禍為福”,促進中國軍事上一致對外,“舉國團結一致”“表現抵抗侵略之決心,均可以證明不抵抗主義已根本不存在于中國。”
就連日本在西安事變后,對華認識也發生了變化。西安事變前日本當局“對于中國之統一,尚抱懷疑心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即認為此前的認識實為“大謬”,“西安事件,實為中國統一化不可動之證據”。于是,日本方面不得不及時調整對華方針。
其次,《申報》還報道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直接致使國民政府由“安內攘外”政策向“團結抗敵”的轉變,與中共聯合起來一致對外。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國民政府順勢而起“抗敵御侮之決心,至此與天下以共見”。
有報道稱,西安事變的一幕歷史劇發生后,各方“巨袖”“鑒于暴日侵略”,深刻意識到不能再行自相殘殺,加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日甚一日,“自然不得不起而抵抗”,七七抗戰的局面得以形成。
第三,《申報》有關西安事變的報道成功地引導了社會輿論。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宋美齡共同完成了“西安事變回憶錄”——《西安半月記》,中英文均有定稿,自1937年6月3日起發行。
此后,《申報》屢次為該書刊登廣告或書評,“自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一書出版后,本報已撰論稱譽之,認為這事不但是蔣委員長之安全問題,實我國之存亡問題,故此書之受人歡迎,不必鼓吹,早已不脛而走”。
《西安半月記》一書的出版發行,加之《申報》對這本書的宣傳,在給民眾增添談資的同時,更增進了民眾對西安事變的認識。
第四,在西安事變的報道中,《申報》對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形象,有著正面宣傳的作用。
汪精衛回國后,針對西安事變誣蔑中共,《申報》發表時評表達不同意見:“汪誣共黨是以搗亂為天性,但事實上西安事變,以共黨之努力而彌平禍亂,促成統一”。
“況自抗戰以來,共黨矢誠中央服從領袖,領導民眾,堅持抗戰”,想必“汪精衛亦知其事實照然,奈非誣共黨則何以博日×內歡心?”
其中,“×”符號是《申報》為避免新聞檢查等不必要麻煩而故意為之,盡管某些字眼被符號取代,但毫不影響意思的表達,讀者一目了然。
西安事變發生時,“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解決的方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蘇維埃政府為了團結全國一致抗日,就正式宣布取消兩個政權對立的局面。這種為民族為國家的光明正大仁至義盡的行動與態度,當然合于任何革命法律的基本原則的”。
諸如此類的報道雖然不多,但鑒于《申報》在國統區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讓國統區民眾知曉了事變背后的真相。
總的來說,《申報》對于西安事變的評判雖未逃脫國民黨的話語體系,但較之于抗戰前,已有很大進步。在給予事變積極評價的同時,對中國共產黨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亦能客觀陳述,這對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形象,起著正面的宣傳作用。
(本文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
編輯:曾珂
關鍵詞:西安事變 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