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魯迅在北京住過的四合院
西三條21號的變化
八道灣一帶,在明代是內(nèi)府供應庫外庫的所在地,其南面的“前供應胡同”與東面的“后供應胡同”,均是由此演變而來。供應庫是明代內(nèi)府二十四衙門之一,根據(jù)劉若愚《明宮史》記載,這個衙門主要負責皇城與山陵等處內(nèi)官的糧米供應,此外還設有油庫、蠟庫,“凡御用白蠟、黃蠟、沉香等香,皆取辦于此庫。”這是一個重要崗位,“非九重依畀最有寵眷者不得掌也”。雖然皇帝重視這個位置,但在這個位置上的掌印者卻良莠不齊,神宗時有一個叫張明的內(nèi)官做掌印,引起內(nèi)官們的憤怒。按照標準每一名內(nèi)官的月供是四斗米,張明不僅把好米換成壞米,甚至克扣斤兩只給三斗半?!皩m中各長街設有路燈”,每至夜晚,“內(nèi)府庫監(jiān)工添油點燈,以便巡看關防”,然而到了魏忠賢擅政的時代,便把這個事廢除了,以便他在夜間出行,而“無敢言者”。供應庫的衙署在皇城內(nèi)東北,今天的納福(原稱內(nèi)府)胡同里,“廳前懸木魚一尾,長可三尺許,以示有余糧之意”。大廳后面的倉庫上安放著一只“瓦鴿子,相傳已久,不知何所取意也”。(劉若愚:《明宮史》)劉若愚本是魏黨,僥幸漏網(wǎng)以后在羈押期間撰寫此書為自己辯解,同時也記述了其時的內(nèi)廷日常生活與內(nèi)府執(zhí)掌,供應庫即其中一例,可惜沒有留下外庫的記述。然而,稽考歷史輿地仍舊可以推斷,八道灣,很可能是外庫里的一條道路,廢棄以后逐漸形成閭閻,不是規(guī)劃出來的道路,因此走向曲折。11號或者曾是后庫里面的一處院落也未可知。因為這個原因,11號,其前身,并非普通民居故而占地闊大,且庭院寬闊也就可以理解。
相比之下,魯迅在北京的最后居所,西三條21號只占地四百余米,即“五八丈”——一所標準四合院的占地面積,是八道灣11號的六分之一。其中,東南角是院門,小巧的屋宇門涂金邊黑漆。院門西側(cè)是四間倒座,倒座對面是三間北房,東西廂房各兩間,圍出一個小巧的正方形庭院。簡言之,是一處標準四合院。但是也有不同,一是明間背后的老虎尾巴,一是正房背后的后園。前者鮮明地保持著魯迅的個人印記,后者則流露出魯迅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在紹興,有模樣的院子往往有后園。紹興魯迅故居里的后園是百草園,魯迅外祖母家也有類似后園,只是窄淺不少。根據(jù)魯迅日記,21號原來有六間房屋,魯迅購買以后,進行了修繕與改建。這些變化自然與魯迅有關。但是,在院落的主體布局與建筑樣式上依舊是北京四合院的模式,表現(xiàn)在房屋的細部也是如此:門枕石、花邊瓦、步步錦、簾架、風門、荷花栓斗與荷葉墩,都是地道的北京做法,而讓北京人感到熟稔與親切。
守舊與創(chuàng)新
在北京四合院里,北房一般為正房,無論是建筑等級還是尺度,都要大于其他房屋。在尺寸上,明間最大,次間與稍間遞減。而且同樣是次間與稍間,在尺寸上也略有差別。東次間大于西次間,東稍間大于西稍間。所以出現(xiàn)這個差別,是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以“左”為上。這個現(xiàn)象,在年代久遠的房屋,十分顯著。晚近的房屋,不甚明顯,甚至與明間的尺寸都完全一樣。明間之所以大于次間,主要原因是,一、這里是中軸線通過的地方;二、這里設有祖堂;三、主人與家人在這里聚會。除夕之夜,慎終追遠,在這里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因此,明間又稱“祖堂”。當然,房屋繁多的四合院,也可以在另外地方設置祖堂,這里只是就一般而言的四合院通例。次間一般做主人的臥室與個人活動場所。如果主人有長子,則主人住東次間,長子住西次間。主人去世以后,其靈寢要置于明間,而且擺放在中軸線上,也就是所謂的壽終“正寢”。
八道灣11號、宮門口三條21號,乃至磚塔胡同61號,在正房的安排上也是如此。以八道灣11號為例,根據(jù)周豐二手繪,房屋具體分配是這樣的:
一、 正房。魯迅的母親魯瑞住東次間,長子魯迅與妻子朱安住西次間。然而魯迅與朱安琴瑟不睦,因此在明間后面加筑了一座灰棚。魯迅與朱安琴瑟異趣,即便生活在同一屋檐之下也處于分居狀態(tài)。有一次,魯迅的母親埋怨朱安沒有孩子,朱安說,大先生都不和為我說話,怎么會有孩子呢?
二、 后罩房。魯瑞的次子周作人一家住西邊三間,三子周建人一家住中間三間。東面的三間為客室。周作人為什么不住東三間呢?很可能是東三間的后墻向內(nèi)收縮而室內(nèi)面積略窄。1922至1923年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曾經(jīng)在此居住。魯迅在《鴨的喜劇》中記載,一天,愛羅先珂嘆息北京過于寂寞,回憶他的舊游之地緬甸說,那里“遍地是音樂,房里、草間、樹上、都有昆蟲叫,各種聲音,成為合奏,很神奇”,而“北京卻連蛙鳴也沒有”。后來愛羅先珂買了十幾只蝌蚪放到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子里”,等蝌蚪長大變?yōu)榍嗤苈犕茗Q?!澳浅氐拈L有三尺,寬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種荷花的荷池?!敝倜?,即周作人。
三、 西廂房。魯迅與周作人的書房。魯迅搬出以后周作人取名“苦雨齋”。八道灣11號西北高東南低,但是泄水不暢,夏日的雨水經(jīng)常淤潴到第二進院子里,甚至高過臺階漫進房屋,苦雨齋之稱便由此而來。周作人在《苦雨》一文中寫道,一天夜雨,“好容易到了早上五點鐘,赤腳撐傘,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滿了全屋,約有一寸深淺……幸而書籍都沒有濕,雖然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東西,但是濕成一餅一餅的紙糕,也很是不愉快?,F(xiàn)今水雖已退,還留下一種漲過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
四、 東廂房。南邊的一間住女傭、中間的一間做堆房、北邊的一間做飯所(飯廳)。上面談到,東西廂房的北側(cè)山墻上各辟一門,故而門的朝向必然是第三進,也就是后院。因此吃飯必須要穿過東邊的門道,換句話說是進入后院。由于這個地理環(huán)境,兄弟參商以后,魯迅不再去后院,自然只能在自己的房子里吃飯了。魯迅在1923年7月14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肴,此可記也。”
五、 倒座。西邊三間為客房,中間三間為魯迅所用,著名的《阿Q正傳》便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邊三間,一間是門道,兩間是男傭的住處。
總之,男傭住在第一進院子,女傭住在第二進院子,長輩與大兒子住正房,其他兒子與家室住在最后一進院子里,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是中國居住文化的悠久傳統(tǒng),為魯迅和他的家人沿襲而因循舊例沒有絲毫變化。
當然還是有另類之處,就庭院的花木而言,無論是西三條21號,還是八道灣11號,種植了不少白丁香、紫丁香、黃刺梅與花椒樹,而在八道灣還種植了柏樹、楊樹,甚至還有桑樹。桑樹之“?!迸c“喪”諧音,為北京人所忌諱,北京的四合院也從不在庭院里栽種柏樹與楊樹,因為這是墳塋之間的樹木,這自然與魯迅的意趣有關,魯迅的四合院依舊頑強留下了魯迅的跡印。魯迅畢竟是新進人物,怎么可能完全被傳統(tǒng)文化束縛呢?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研究員。本版照片均系作者提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魯迅 四合院 魯迅逝世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