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值得驕傲的二十四節氣

2016年12月12日 10:25 | 作者:劉魁立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說到二十四節氣體系的創立,春秋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曾用土晷測量日影的方法,確定了白晝最短、最長和長短相等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時間節點。秦代又確定了四季開始的四個時間節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漢代,二十四節氣的完整體系便徹底確立下來。從地球的視角觀察太陽,將太陽按黃經運行的軌跡劃分為360度,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即為一個“節氣”。運行360度,共經二十四個節氣,即每月兩個節氣。在每一個節氣下,更細分為三候:初候、二候、三候,每五日一候。例如,立春三候的表征是:“初候東風解,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既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時段的標志,其開始的日期和時分同時也是氣候物候變化的精確的時間節點。

二十四節氣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由于中國地域的廣袤,南北東西氣候物候的變化有顯著的差異,二十四節氣交節的時間并不一致。所以,涉及二十四節氣的農諺便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人們會根據所在地域的特點,總結出關于自然變化的認知并具體規劃勞作的進程。例如,東北的諺語說“清明蛾子谷雨蠶”或“大暑蛾子立秋蠶”,而在浙江則說“清明孵蛾子,立夏見新絲”;在種大田的甘肅張掖說“彭祖活了八百年,田要種在春分前”,而在種水田的長江流域則說“不到清明人不忙,立夏點火夜插秧”。我們看到,在諺語中,廣大農民對節令和地域的把握是具體而精準的,并沒有把一個地區的經驗看成是不變的刻板教條套用在另一個地區,而是因地制宜地總結出適宜于地方特點的自己的諺語。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制度,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進行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家庭和個人的衣食住行等各項活動。圍繞二十四節氣每一個時令節點,人們在組織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同時,還使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傳統知識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相關儀式中得到保存、保護和傳承。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祖輩發明的時間制度,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一直指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活動,也是親善自然、道德修為,提升認同,構建和諧的有效手段。

春季,許多地方有迎春、鞭春、唱春、拜春等儀式活動,祭祀春神,開始農事。立夏,在杭州一帶,有吃烏米飯、登高等傳統活動,旨在強身健體。立秋,湘西花垣苗鄉慶?!摆s秋節”,人們舉行儀式,唱苗歌、打苗鼓,共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到了“霜降”節氣,在廣西一些地方,則有“壯族霜降節”,舉行儀式歡慶豐收,感謝天地自然的恩賜。

俗話說,“冬至大于年”。冬至時節,浙江三門等地向有祭冬習俗。社區民眾舉行祭天祭祖儀式,莊嚴而隆重。感恩社會,敦睦族親。三門祭冬習俗,千百年來,連綿不斷,延續至今。

順天應時,循時而動,融入了中國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諧、珍視生命的民族精神。

人們為了便于記憶,還編成了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二十四節氣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候選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書的單位是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民俗學會和若干地方社區。中國提交的申報書所給出的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簡要說明是:“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幾天前,這一申請已獲批準公布。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響亮的贊歌。中國人關于時間制度的這一發明,成為整個人類知識寶庫中受到普遍關注的珍貴遺產。它作為人類認知自然、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個歷史性高度,必將被世界各國民眾所尊重、所關愛、所保護。

編輯:邢賀揚

1 2 3

關鍵詞:劉魁立 時間制度 二十四節氣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线免费观看 | 天天爱天天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激情 | 亚洲人成在线俺来了 | 一级中文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