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重慶梁平農民退地記事:解決土地流轉“毀約”問題
重慶梁平縣川西村9社7戶農民,最近向社集體經濟組織申請整戶退出承包地,面積28畝。目前農民已和村社簽訂了退地協議,每畝有1.4萬元補償。不少人說,通過有序退地,獲得合理補償,全家人算是徹底“洗腳進城”了。
承包地是農民最重要的土地財產權益。梁平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點縣,在農民自愿基礎上,率先試點承包地有償退出,既通過土地“變現”,使農民得以帶著財富進城;又靠土地流轉再利用,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為規模經營打下基礎。
記者發現,川西村9社這7戶退地農民已進城多年,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土地有償退出,是他們現實理性的選擇。
45歲的王元偉在外打工20多年,如今在建筑工地干木工,月收入1萬多元,加上妻子經營餐館,一家人日子過得還算富足。據王元偉介紹,他既不會種地也不愿種了,家里近7畝承包地,以前免費送給親戚種,2014年又以每畝約700元的價格流轉給大戶種蓮藕和水稻。流轉當年,大戶足額交了租金,但第二年遇到藕價大跌,到現在還有一半租金沒付。
他說:“與其一年一收租金,還不如直接退出獲得補償更劃算。”
與川西村相比,蟠龍鎮義和村農民退地更早。2015年初,村里就有20戶農民退出了15畝土地。村民游世玲全家都住在蟠龍鎮上做燈具生意,家里土地已多年沒人種。與其讓土地荒蕪沒收益,還不如退出來,得一筆補償。
義和村黨支部書記陳世國說,這20戶退地農民,平均每戶土地不到3畝,如果自己種,一年純收入不過2000元。大伙兒都已搬到鎮上或縣城居住,有穩定收入,退地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
記者發現,如今在梁平,農民退地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政策體系。農民要退地,首先要自愿向村社集體提出申請,并經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討論同意,公示備案,并交回《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梁平縣農村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吳正遠說:“為了不影響農民基本生活,農地退出有前置門檻:以進城農民為主要對象,須同時滿足有穩定職業或經濟來源和有穩定住所兩項條件,才能整戶退地。”
編輯:梁霄
關鍵詞:農民 退地 土地 集體 集體 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