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傳統村落不能保護了建筑忽略了人
對策還需“接地氣”
學者們試圖在傳統村落保護問題上找到一個“三高興”的方案:政府高興、村民高興、專家高興。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有學者提出,在傳統村落保護中培養和重視“鄉賢”的力量,或許是一條可以嘗試的道路。陳小奎說,他的爺爺是老中醫,父母是村里的小學教師,他的家庭在當地特別受村民尊重。“正是這種尊重,讓我愿意回到村里居住和生活。”他認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必須培育一個中堅力量,這一群體要有一定的文化認知和專業思想,有力量且有時間參與傳統村落的建設和保護。“由鄉賢、資本方、村領導聯手組建保護團隊,可以作為一種模式進行嘗試。至于具體的保護發展方略,則應該是‘一村一策’,因地制宜。”
“能否把傳統村落保護提高到新農村建設的高度,讓它成為全社會的一項工作?”河北省涉縣文聯主席李淑英坦言,這些年一直工作在傳統村落調研和保護第一線,她期待這項工作“從國家層面上更有力度,從民眾層面上更有認同感”。
涉縣在2014年啟動了傳統村落的調查,兩年下來,李淑英感受到這項工作存在“上熱下冷”“上主動下被動”和“上慢下快”的狀況。“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群眾的積極主動性,都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根本力量。”李淑英說,“在基層鄉鎮,別說村落保護,單單‘傳統村落’這4個字也很少有人知道。到村里調研,我們也只能簡單地告訴他們,要傳承保護老房子、老物件、老的生活方式等……”目前,涉縣一共有10個傳統村落列入名錄,但村民們多是“聽上面‘規劃’”,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會,我們告訴村民:國家對村落保護有專項資金投入,給他們講解規劃建設的遠景,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配合調查。”李淑英苦笑著說,“調查完了,有的村落也進入了名錄,相應的政策支持卻遲遲不能落實。這時村民就會追著我質問:你說的那些資金啊、政策啊,我們怎么都還看不到?剛剛有點熱乎氣兒,又慢慢冷卻下去了……”
在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楊榮國看來,提高基層對古村鎮保護的認識,需要有些“實在的招數”。他介紹,河北省民協從省委宣傳部爭取到專項經費,開展了“十大最美古村鎮”申報、展示活動,效果特別好,縣鄉鎮很重視,村民也很歡迎。“很多時候,老百姓不知道哪些需要保護,以及怎么保護。因此我們專家還需要‘接地氣’,出謀劃策要有針對性。”
也有一些學者指出,傳統村落的保護要尊重文化差異,同時也要避免“摘星式”的保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索南多杰提出,其實游牧文化背景下也有傳統村落,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不能忽視流動的傳統村落,比如青海的“帳篷村落”就是一例。傳統村落也不應局限在村域范圍內,最好是實施連片保護。比如一些河谷地帶,各個村落都很相似,如果單單選擇某一個村落加以保護,這種鄉土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將會是不完整的。中國民協顧問、貴州省文聯副主席余未人認為,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首先要尊重各個民族的信仰,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編輯:梁霄
關鍵詞:保護 傳統 國家 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