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藝術沒有“陰謀”
圍繞著當代藝術的議論一直余音不斷,欲罷不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種說法,認為西方藝術整個就是陰謀,通過巴塞爾藝術展等,用“他們”的“看不懂”干掉“我們”的“看得懂”,從而達到顛覆的目的。有觀點認為國際上的當代藝術是美國中情局動用馬歇爾計劃和龐大資金的冷戰策略,而當代藝術“不追求美” ,這言論我聽著,背后直冒冷汗,以為一場斗爭會又要來臨了。
當然,言下之意是,“看不懂”意味著亂七八糟兼烏煙瘴氣,“看得懂”意味著偉大的“審美”。
的確,希望獲得審美情操的藝術外行,跑到巴塞爾藝術展上一晃蕩,滿眼五光十色,懂的幾乎沒有;偶爾有幾件看得懂的,畫中形象卻幾乎丑陋無比,完全不能入眼。
關于藝術懂還是不懂,我已經有過多番言論。我甚至認為,大凡社會流行的關于審美的認知,多屬于李普曼所說的“成見庫”,從藝術角度看,本來就沒有討論的必要。我甚至還認為,就整個當代藝術而言,“不懂”其實很正常,因為藝術似乎不是以“懂”為其好壞標準的。難道我們希望去巴塞爾藝術展看的是范冰冰或李冰冰或什么冰冰的漂亮玉照嗎?事實上西方多數普通人的趣味也很俗氣,只喜歡漂亮顏色與美麗風光。關于這一點,已經有學者正確指出,現代藝術創造了公眾與藝術的對立。所以,圍繞著藝術的爭論,向來都是熱鬧的,不同觀點的碰撞還可以成為透視各個趣味集團變遷的有效證據,用以考查社會的進步。而藝術很多時候也只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告訴我們狂想也是一種權利,是激發每一個人的表達潛能的有效途徑。
其實,趣味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尚或不那么高尚之分。藝術也一樣,只有不太好的藝術,卻沒有錯的藝術。所以,你不喜歡抽象,只喜歡寫實,理由是你看得懂,這樣一種觀點,本身沒錯。所以,如果你覺得眼前之物不美,完全可以不去理會它。人干嘛要去理會自己不懂、自己覺得不美的東西?不欣賞就可以了。由此擴而張之,求同存異就會成為審美共識。
很多年以前,我還是一個出版工作者,有機會去山西組稿,認識了兩個年輕女編輯。她們熱情,工作之余,帶我去看山西的一些舊建筑。路上,兩人突然為了趣味爭吵起來。原來,她們是歌迷,一個崇拜劉德華,一個崇拜郭富城,于是就爭論,究竟是劉好還是郭好,漸漸的有點面紅耳赤的樣子。我好奇問之,是否會粵語。回答是不會。于是我問,你們如何判斷劉與郭的歌?沒問完,她們就情不自禁地用粵語各自唱了首劉歌與郭歌,把我聽得不亦樂乎,只好努力平息之。
這當然是小事。生活中這一類爭吵,我想一定很多。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兩個歌迷中的一個突然成為了權力人物;又再設想一下,這個成為權力人物的歌迷有統一大眾趣味的特殊愛好,那么,曾經的趣味爭吵會導致什么?我想,可能吧,兩個歌星,劉德華和郭富城,一個就會迅速上升為著名的大腕,受到有組織的追捧,另一個則被嚴厲貶斥,作為頹廢之音的代表而受到全面的禁止。
這就是趣味的統一。不要說我在危言聳聽。
本來,說藝術是“陰謀”,并不值得反駁。它所以能夠流傳,倒說明“陰謀論”的確是廣泛存在的一種社會趣味。
編輯:陳佳
關鍵詞:藝術 沒有“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