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朱良志:中國傳統藝術的心境和智慧
編者短評:
在中華文化的寶庫中,中國傳統藝術極具魅力。它的真實、它的精神、它的趣味、它的意境等等都具有獨特的氣息和生機,如“玄妙之門”,令人神往。朱良志教授致力于中國古代美學和哲學的研究,演講從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評價切入,引出中國傳統藝術中造型悠久的歷史,進而提出對藝術真實的思考,并引經據典闡釋藝術的真實所在,而這種藝術真實與藝術趣味之間相互連結。演講重點講解了中唐之后“宋元境界”的藝術趣味,圖文并茂、繪聲繪色地從拙趣、古趣、活趣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藝術趣味之所在。本次講座是朱良志教授近期在北京東城第一圖書館作的演講,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講壇、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和北京閱讀季共同主辦,騰訊文化、華文好書協辦,現摘錄發表,以饗讀者。
朱良志
陳洪綬《蕉林酌酒圖》紙本設色天津博物館藏
倪瓚《容膝齋圖》 紙本水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朱良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北京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畫院傳統繪畫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專長:中國古代美學、中國藝術觀念,擅長從哲學角度來研究中國藝術問題。出版著作有:《南畫十六觀》、《八大山人研究》、《石濤研究》、《真水無香》、《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中國美學十五講》等20余種。
中國傳統藝術的真實
中國的藝術有非常獨特的趣味,這是我長期以來的一個深刻體會。在中華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中,培養了中國人特有的格調和趣味。
上世紀初,美國歷史學家房龍曾在其著作《寬容》中講,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國人不知道“透視”。對于中國人的造型能力,他評價說中國人畫東西是“畫不像”的,還沒有進入到藝術的地步。但在一千多年前,蘇東坡就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說論畫只知道從形似的角度來看畫,那就還沒有達到藝術的程度,跟小孩子差不多。這和房龍所說截然相反。
其實,在秦漢及之前,中國人的造型能力就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且不說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代的陶俑,只要看青銅時代中大量的青銅雕刻,就能感覺出中國人出色的造型能力,與同時代的世界藝術相比毫不遜色。到敦煌去看壁畫和彩塑,用“栩栩如生”是不足以表達它的意味的,它的造型和色彩的表現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陜西出土的很多唐代墓室壁畫中的人物造像水平、對色彩和形貌的把握能力,也具有極高的水平。所以,中國并不是一個“畫不像”的民族,這里面有內在的思想根源,這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念有關。
在六朝之前,中國哲學以儒、道哲學為主;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佛道哲學合流;到隋唐時期,孕育出一個新的思想時代。這對中國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什么是真實?
暮春的一天,白居易去廬山峰頂大林寺拜訪一個朋友,他寫了一首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彼袊@道,暮春季節山外桃花已然凋零,而深山中的大林寺桃花剛剛開放。常常遺憾春天已經逝去,無法尋覓,不知道卻轉入山寺中來。他這里絕不是寫不同空間存在的不同物質顯現,也不是寫時間流轉中的氣候變化現象,他要講的是真實的桃花是永遠不落的。這首詩就是要我們重視這個表象的世界背后的生命真實,那種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的真實生命呈現。世界的真實從外在形貌上把握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靠心靈去體會。
可以說,中唐之前中國藝術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形神問題”,而中唐之后,中國藝術理論的核心問題則是“真幻問題”(或者說是真假問題)。
隋唐時期,隨著新思想的變化,進入到了一種追蹤什么是真實的重要課題之中。中國畫叫“丹青”,丹青就是以色彩來呈現的意思。王維之后水墨畫出現,在千余年的發展中,竟然成為中國畫的主要表現形式。水墨畫是一個黑白世界,黑白世界在我們的色相系統中是一個無色的世界,然而中國藝術家認為“無色而具五色之絢爛”——沒有色彩,卻可呈現色彩也無法呈現的生命真實。蘇東坡說:“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這句話中包含的意義也非常深邃,沒有一物中卻有無盡的寶藏,有花、有月、有樓臺,在黑白世界中,在枯木寒林中,在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世界中,可以追蹤隱藏在表象世界背后的真實。它成為中國藝術的命脈之所在,也是造成中國人趣味的一個根本性的因素。
19世紀末期,西方一些研究者對中國園林評價甚低,認為中國人喜歡病怏怏的東西,如盆景,一段枯根放在盆子里,中間有幾塊石頭,幾片綠葉點綴在枯朽的枝上——這是一種病態的存在。一直到現在,我們自己也有很多認為我們的趣味好像并不怎么高雅。
其實完全不是如此,它是由獨特的哲學所造成的,它所追蹤的東西是一種內在的美感,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絢爛或枯槁來評價。它所追求的是跟人的存在、人的精神性依托相關聯的。就像老子講的,“為腹不為目”——我們今天講造型藝術,講視覺性,但是在老子哲學中,他要排除“目”——僅僅通過外在感官獲得知識的途徑。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東西是不夠的,老子所講的“腹”不是吃飽了就算的,而是整體的生命,你要用整體的生命去體會世界,而不是用眼睛看世界,我覺得這是決定中國藝術命脈的東西。中國人講寫意,講形神結合,就是以此為思想根源。因為中國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心而造”的。我在講園林的時候,始終覺得有這樣一個思想角度:中國有漫長的造園史,對園林的功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世界上的園林主要有兩個主要功能,第一是住的,即實用功能;第二是看的,是審美的功能。但是中國園林從唐代以后有另外一個功能,那就是安頓人心的功能。所以,它是心靈世界之宅,是為“韻人縱目,云客宅心”,不光是人的外在身體的住宅,而是讓人心靈休憩的地方。這種思想貫穿于中國整個藝術中,我覺得唐代以后的藝術就有這樣一種傾向性。
因此,在我看來,以唐代為分界,前后藝術發展有很大的區別。唐代之前的藝術講究體量之大、氣勢宏偉、聲色絢爛,我用“漢唐氣象”四個字來概括它。中唐到北宋時期,這一傳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藝術偏離了之前的道路,越來越往人的心靈和感覺上發展,走向了一種重視人心靈依托和生命感覺的新境界,我把它叫做“宋元境界”。
宋元境界是以人的體驗為主的,所以我這次講座講中國傳統藝術的趣味,在一定程度上講的是宋元以來的近千年的趣味,而非盛唐之前的藝術趣味,這兩種趣味是相互聯系的,只是經歷了一個長期演變過程。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朱良志 中國傳統藝術 心境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