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借助流行文化、互聯網新玩法,讓書走到年輕人中間
雖然傳遞的是紙質書,但“丟書”活動還是有著濃烈的互聯網色彩。主辦方為每本書設置二維碼,每個人可以記錄自己信息,并且追蹤自己看過的書的漂流軌跡,以此實現交流互動。
路金波認為,這幾年圖書出版或者說讀書圈,出現了很多以前很難想象的新現象。比如,近年來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線上讀書社群,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而且影響范圍也很大。
“果麥推出的《皮囊》目前已經賣了150萬本,大大出乎我們預料。我們分析,《皮囊》的敘述方式、語言表達都符合年輕人口味,抒發著一代人對故鄉的情感。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想要為中國年輕人寫一套中華史,但現在年輕人讀不進《二十五史》《資治通鑒》,得有一套新的歷史寫作思路。在技術層面,社群、直播等玩法刷新著圖書銷售手段。易中天為了宣傳中華史這本書,既開公號,也玩直播。”路金波說。
在路金波看來,包括“丟書”在內的一些活動,就是通過流行文化的刺激,讓書走到年輕人中間。推廣全民閱讀,不能僅靠政府層面的推動,必須要玩兒起來,參與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營銷活動,依靠年輕人的力量推廣,讓閱讀不再枯燥。“我們的學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沖到年輕人身邊,照顧年輕人的需求和口味。”
程三國認為,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全面閱讀的推廣,但在具體方式上做得還不夠。“我曾經看過很多關于讀書日的活動,但推廣手段陳舊,效率較低。如果能在推廣形式和方式上創新,肯定事半功倍。”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熱愛買書的行為自然值得鼓勵,一些營銷策略或廣告效應能在短期內起到推動作用,但想讓年輕人多讀書注定是一項長期工程,還得從培養自身主觀需求入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本報記者 王 瑨 康 巖 管璇悅 肖家鑫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