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姜義華:實現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仍需鍥而不舍

2016年09月30日 09:54 | 作者:姜義華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67歲生日。67年來,我們取得了許多成就。如果把這些成就集中于一點,那就是成功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是面對19世紀中葉的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巨大沖擊而倉促開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何謂現代、怎樣轉型這些根本性問題,我們一直沒弄清楚。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奮斗,但現代化成效依然有限。中華文明走向現代的偉大轉型,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方才真正踏上征程的。經過67年的奮斗,我們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姜義華

姜義華

中華文明現代轉型取得偉大成果

67年來,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集中表現為傳統的統一國家成功地實現再造和新生,傳統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美德得到延續和升華,傳統的家國命運共同體獲得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全新經濟基礎。

什么是現代國家?近代以來,人們根據源于西方的各種觀念,或將建立單一民族國家作為現代國家的標志,或將建立聯邦制、地方自治制度作為現代國家的標志,或將建立普選制議會制、兩黨制多黨制作為現代國家的標志。這些理解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從政體即政治運作方式來認識現代國家的。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把確保全體人民的權利與權力、確立人民治理國家的主體地位作為現代國家的根本特征。由此,我們基于中華民族已成為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這一客觀實際,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于中國人口數量特別龐大、區域差異特別顯著這一客觀實際,建立了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與多黨合作相結合、中央統籌與發揮地方積極性相結合的新型國家制度,使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不斷拓寬,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有效發揮,使國家真正服務于人民,而不再為少數特權階層所壟斷、被他們用于謀取自己的特殊利益。國家制度的這一全面轉型,結束了晚清以來整個國家割據分裂、內戰不斷、動亂不已的局面,使中國在全新的基礎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各民族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

什么是現代價值、現代文化、現代精神?近代以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以勤儉敬業的職業勞動來遵守上帝戒律、完成上帝旨意的基督教新教倫理代表了現代價值,有人認為堅持自利的個人本位、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彼此自由競爭和博弈代表了現代價值。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新民主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代表的新價值體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銜接,創造出新的現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的是人們的現實生活而不是神的世界,注重的是個人對群體、對國家的責任擔當而不是個人之間無休止的博弈。在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占據支配地位的核心價值包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政治倫理,“以義制利”的經濟倫理,“兼相愛,交相利”和“中為大本,和為達道”的社會倫理,“由小康而至大同”的發展倫理,等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核心價值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是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國家發展的目標,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社會進步的標志,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立身做人的根本。這一核心價值觀將十幾億中國人緊密團結凝聚在一起,為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從傳統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向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歷史性飛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文明向現代轉型的又一方面,它為中華文明向現代轉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與社會基礎。中華文明過去一直建立在以一家一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耕經濟和以氏族、部落為基本生產單位的游牧經濟以及山林農牧經濟基礎之上。近代以后,產生了現代工業經濟,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但直到1949年,現代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都極低。經過67年的發展,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代工業已經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已被稱作“世界工廠”。同時,中國正和世界主要大國同步向以信息革命、綠色革命等為標志的新文明邁進,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開始廣泛應用于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知識、文化、科技、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性社會治理成為推動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些都為中華文明全面實現現代轉型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不斷推進的成功經驗

中華文明在世界原生性文明中是唯一沒有中斷、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明。以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多民族統一體為載體,中華文明這樣一個古老文明在67年的短暫時間里成功推進了現代轉型,這無疑是一個奇跡。盡管仍可聽到一些責疑的雜音,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在探究中華文明現代轉型如此成功的原因。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外有強敵、內有紛爭,缺乏心理準備的一些人開始覺得中國事事不如人,喪失了自信、陷入了迷茫。在師法別國時,這些人時常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因此而屈服于西方文化,對西方人所倡導、鼓吹的東西常常饑不擇食、囫圇吞棗,喪失了主體性。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成功推進,當歸因于我們堅持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主體地位,重新樹立了中華文明的自信心。以此為根基,我們在積極消化和吸收世界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制度生產的各種優秀成果以充實和提升自己時,就能始終不渝地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既不自我封閉,又不隨意盲從;在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就能既排除對待本國歷史與文化的種種虛無主義, 又避免盲目排外的民粹主義,對于先輩留給我們的各種文明成果,在實踐的基礎上重新加以審視,經過深刻的反思進行改革與創新,從而使歷史的中國一步步發展演變為現今的中國,使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步步發展演變為現代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是世界文明史上罕有比匹的浩大工程。這是一個實現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傳統農民在短短數十年中轉型的宏達工程,它需要將傳統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工業國,需要將文盲、半文盲眾多轉變為人們普遍接受現代教育,需要讓幾億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城市,需要讓仍然留在農村的農民轉變為現代農民。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多么巨大的資本?需要動用多么巨大的資源?眾多先行實現了現代轉型的國家,也面臨過類似的問題,當然,規模要小得多。它們的資本原始積累,一是通過對本國農民進行無情剝奪;二是通過對殖民地進行血腥掠奪,包括奴隸買賣和奴隸制勞動的恢復。中華文明原本就是農業文明,它不容許對農民進行無情剝奪,因為剝奪農民就挖掉了它的根基;中華文明也不可能對殖民地進行血腥掠奪,因為既無那樣的條件,也違背中華文明信守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準則。為了實現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國共產黨成功地促使中國農民利用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自覺投身于現代化進程,不當阻力而當動力,沒有成為受損害者而成為現代化的受益者;同時,我們打開國門、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引進外國資本,以彌補國內資本的不足。孫中山1918年在《實業計劃》中雄心勃勃地提出,要用世界之資本主義成就中國之社會主義。今天,我們看到他的這一構想終于成為現實。

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成功推進,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的。中國共產黨能夠使現代與歷史彼此貫通、將中國與世界彼此連接,能夠對中國同時并存的各種矛盾進行有效化解。中華文明在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因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呈現農耕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并存的格局,東部、中部、西部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城市與鄉村發展不平衡,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在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中國共產黨對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努力處理好現代轉型中資本、土地、勞動力、權力等的相互關系,處理好各產業、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的相互關系,通過統一籌劃使各要素與各方面相互協調、彼此適應,形成優勢互補,使社會轉型與發展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充沛的活力。中國共產黨還能集聚中國各種積極因素,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應對信息、資本、技術、物資、人才全球范圍的流動,應對國際分工與國際協作向縱深不斷拓展,應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關系、民族關系的新演變。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持續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帶領中國人民勇于面對一切新的挑戰,激發了中國人民旺盛的創造力,有效地防止和瓦解了各種破壞力。這無疑是中華文明向現代轉型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正是中國共產黨使中華民族既堅守主體性又勇于和善于吸收人類文明的精華,既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又實行積極的對外開放,為實現中華文明現代轉型開辟了一條新路。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姜義華 中華文明現代轉型 經濟富強 政治民主 文化繁榮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日韩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人韩国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