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人民日報:行政效率別總靠倒逼
經歷過的人都知道,辦證一怕折騰二怕拖。雖然各地“放管服”的改革讓行政效能不斷提升,但一些地方的行政部門還是有些拖拉。最近,河南鄭州不動產登記中心因為前后迥異的辦事效率,被懷疑是有意拖延。據報道,從8月25日鄭州正式啟動不動產登記以來,至9月21日,僅發出42份不動產權證書和47份抵押證明,卻有5174件卷宗積壓。而在曝光后的3天內,卻能“提速”頒出不動產權證(證明)343本,甚至表態國慶期間不放假。
“知錯就認”“立行立改”的姿態,值得肯定。盡管近年來《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陸續出臺,填補了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但我國不動產的登記與管理也一直在摸索中。鄭州不動產登記中心在設立初期出現“腸梗阻”,存在對申請量預判不足、業務技能不熟、審核復雜謹慎等客觀原因,應當給予適當的包容和諒解。
然而,同一個部門,曝光之后工作效率天差地別,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從事后更多的信息披露可以看出,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也確實存在政策執行的僵化和部門壁壘的高筑。據媒體披露,從當地國土資源部門設立不動產登記中心開始,就陷入了與房產管理部門的掣肘當中:同時要求上交房產證原件,讓群眾辦理業務陷入死循環;不動產登記與房屋交易兩套程序各行其是,造成原本就已經繁瑣的手續部分重疊。原本意在幫助群眾減輕管理與交易負擔的政策紅利,卻在執行中變成了群眾的負擔。
這種行政效率的扭曲,是對簡政放權精神的違背。中央不斷出臺“簡證放權”的便民大舉措,一個直接原因是一些看似荒謬卻又真實存在的案例,引起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比如,有人為辦房產證,來回跑了9次,歷時55天;有準媽媽4個月內跑社區20趟,仍未辦下準生證;有人為辦理護照往返北京與家鄉6次,共計跑了近3000公里;甚至因為“缺紙”,造成商標注冊證長時間無法發放的窘迫……應該說,通過這一兩年各地、各部委的改革、改進,“辦事難、辦證難”的現象大有好轉,但是,仍有些地方和部門雷聲大雨點小,調門高落實差,行政“腸梗阻”的問題并未從根本上扭轉。
實際上,消除政策壁壘,讓便民政策順利落地,關鍵是責任心到位。把分內該做的事情想辦法做好,行政效率自然就高了。就拿不動產登記管理來說,也不是沒有辦法。比如,很多地方采取了“一站式”辦公的方式,面對面分享審批材料;而在非“一站式”省份,則權責分明,避免出現“手腳打架”的情況。在2015年下發的《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與房屋交易管理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示“為方便群眾辦事,對于能夠通過實時互通共享取得的信息,不得要求群眾重復提交”。只要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遇到問題時多把麻煩留給自己,就能把方便留給群眾,而不必靠倒逼這種社會成本很高的方式。(盛玉雷)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行政效率 別總靠倒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