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阿來:別讓文學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

2016年09月20日 14:15 | 作者:吳夢琳 郝飛 | 來源:四川日報
分享到: 

與阿來對話“作家的開放與自信”——

阿來

阿來

日前,《人民日報》刊登了四川省作協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署名文章《一個中國作家的開放與自信——就從翻譯談起》。阿來認為:“一個中國作家,也只有書寫了真正基于中國人感受的文學,基于漢語這種語言,并對這種語言有所創新,有所豐富,有所發展的文學,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文學。”

9月13日,記者在成都專訪阿來,再聽他詳述他眼中“作家的開放與自信”。實際上,阿來的文學經歷,也正是一個中國作家開放與自信的印證。

文學迎來全球化時代 但文學翻譯仍面臨問題

在阿來看來,早在歌德所在的時代,西方就提出了文學會變成世界文學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已逐步實現。“以前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交流很少,但現在和將來的文學,不管作家在哪里、用哪種語言,一定是參與全球對話的。所以任何一個人開始寫作的時候,必須意識到,不管寫的什么題材什么內容,寫的都是全球背景下的。”阿來說。

全球背景下的寫作,翻譯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不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需要靠翻譯。”阿來說,但在文學翻譯時,卻不得不面臨一些問題。“一方面,東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差異,這些差異造成的翻譯難度是肯定有的。”阿來說,而另一方面,則是意識形態方面存在的不同。“包括我自己的作品被翻譯時,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在被翻譯的過程中,基于什么樣的標準來挑選作品?阿來說,“當然一般情況下是選擇好的作品,值得推薦給世界、可以跟世界對話的作品。但有些時候并不是這樣,也許有其他的因素,還有今天消費主義的興起,會有來自市場等各方面種種因素的考慮。”阿來的《塵埃落定》首次在美國出版時,就有藏學家認為書中所寫的殘酷、蒙昧和痛苦跟當地很多人的認知出現偏差,從而引發過質疑和憂慮。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學的標準就與翻譯的標準出現了偏差,也就是文學本身標準與文學‘走出去’的標準出現了偏差。”阿來說。

“湮沒期”要有自信挺得住 別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

出現偏差時,是堅持文學的標準還是向市場屈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抉擇。阿來的文學經歷,正是堅持文學理想的印證。

1994年,阿來開始其成名作《塵埃落定》的創作,因為還在從事其他工作,寫作只有每天下班后進行。從4月開始動筆,到當年冬天,他就完成了寫作。阿來回憶,寫到四分之一的時候,他就認定這絕對是一本好的小說。“當時沒有人可以傾訴啊,我兒子才幾歲,我從書房里沖出來,對著兒子喊,你爸是個天才!”

但《塵埃落定》的出版并不順利。一方面,當時并不流行這樣的文學寫作,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阿來堅持要求出版社對他的小說,除了錯別字,一個字都不能改。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這樣的要求自然讓他遭到很多家出版社退稿。直到4年后,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偶然看到了他的小說,立即決定將其出版。1998年,《塵埃落定》“橫空出世”,立即轟動文壇。2000年,年僅41歲的阿來憑借《塵埃落定》榮獲茅盾文學獎,成為該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

在《塵埃落定》4年的“湮沒期”,阿來一直被拒絕,卻一直保持著足夠多的自信。“不能改,改了就不是一本好小說了。”阿來認為,藝術史、文學史都有這樣的規律,當時流行的未必是最好的,它的意義會慢慢顯現,慢慢被認知。“湮沒期”長達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是可能的,“就看你能不能撐得住”。

“現在消費主義改變了一些作家寫作路向,兌現心理太強。尤其在‘走向世界’這樣的理由下,也許會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放棄本身的文學理想和文學標準,去迎合別人的挑選。”阿來說,所以作為中國的寫作者,在努力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應該把“走出去”作為唯一目的,讓文學遷就市場等其他因素。

文學是煙火氣重的事業 堅持基于真實感受的書寫

實際上,《塵埃落定》之前,阿來并不是這樣充滿自信。1982年,阿來就開始寫詩歌,寫小說,也出版了,這些作品現在被他扔在床下。“寫得不夠好啊。”阿來說,寫了幾年后他停筆了,開始思考未來能不能寫得更好,如果不能寫得更好,寫作還有什么意義?

停筆的幾年間,阿來開始大量地閱讀,通過閱讀對自己的寫作進行重新定位和塑造。更重要的是,他花了幾個月時間漫游藏區,去真正感受他熟悉卻又陌生的故鄉。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在重新提筆寫作《塵埃落定》時,他才會有這絕對是一本好小說的自信。

閱讀和行走,是阿來進行創作的重要準備。每年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行走在藏地,三分之一時間行走在國內外其他地方。“作家要先開放、先學習,學習在先。作家是一個復雜的勞動,所以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和訓練。”

在《塵埃落定》后,阿來又陸續創作了《空山》《格薩爾王》等作品,上個月在上海書展上,最新創作的自然文學三部曲“山珍三部”——《三只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也正式亮相,這三本短篇小說,以高原出產的三種珍稀物種為線索,探討和思考當今社會強烈消費需求對傳統生活、自然界帶來的巨大影響。這些作品,都是他在藏地的持續行走中所產生的思考。“如果要寫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小說,一定關涉到歷史的、現實的種種關系,這種關系使一個作家沒有辦法脫離開這個世界,文學是一個煙火氣很重的事業。”阿來解釋,作家要參與社會,但對事物的理解、看法不一定跟別人一樣,這才是作家的方式。“當一個世界發生變革和變遷的時候,變革是好的,但有些人跟得上,有些人跟不上,當跟不上這些變化的時候,變化對這些人就是悲劇的。文學不止要關心成功者,還要關心失敗者,因為失敗者也是我們共同體的一部分,當他們跟不上的時候,我們不能拋棄他們,而是要關心他們、關注他們。”

點擊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作家,阿來的作品大多是書寫他的故鄉川西高原,這些作品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在國外發行。他的代表作有《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瞻對》等.

花絮

據阿來透露,目前正在寫作一個關于涼山州木里縣的電影劇本,為此,他也多次到涼山進行采風和考察。“作家不能只寫一個人掉在水里了,自己也要掉在水里,去真正體會一下這是什么感受。”

編后

近些年,“走出去”絕對是個當之無愧的熱詞。從頂層設計到鄉村規劃,從一個產業到尚在枝頭的土特產,都在謀劃著“走出去”,仿佛不提這個詞,就已落后于時代、有愧于人民。

能“走出去”當然是好事,有“走出去”之志也值得贊賞。但需要直面的是,“走出去”,真的準備好了嗎?

阿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值得警醒的不僅是作家,也包括我們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借用文中“湮沒期”這個詞,在“湮沒期”保持自信,做好準備,先讓自身成為“優質產品”,才能厚積薄發。這樣的狀態下“走出去”了,才會“進一步海闊天空”,而不是只是口頭說說。(本報記者 吳夢琳/文 郝飛/圖)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阿來 文學 走出去 開放 自信 作家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五月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 免费A∨一区二区三区AV | 午夜色福利欧美 | 日本人妖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