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暑期檔仙俠玄幻劇,橫比縱比沒新意
仙俠劇、玄幻劇的迷人之處在于大膽奇絕的想象,因為無拘無束的架空,所以能夠有最大的空間創造唯美的想象世界,再假以技術之手讓幻境成真。但是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依傍大IP后的偷工減料和粗制濫造,卻使最可貴的想象力不斷流失,只剩下五毛特效和明星臉孔的堆砌,以及金錢和話題粉飾的空虛外殼。
《幻城》將特效當成核心競爭力
《幻城》在開播之前就放出風聲,力爭要“拍出《權力的游戲》一樣的場景”,不惜3億重金砸特效,特效總量相當于22部大電影,還邀請參與制作《指環王》系列和《霍比特人》系列、五次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提名的丹·漢納擔任設計師,似乎滿滿都是向國際一流水平看齊的野心和誠意。
高標準嚴要求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卻不該讓觀眾為情懷買單。前期鋪天蓋地的宣傳都以特效為賣點,最后的成品卻差強人意。第一集開頭就是冰族王國掠影的大場面,但是失真的畫面總有一種濃濃的頁游風;姜潮飾演的火族王子炘絕到馮紹峰飾演的冰族王子卡索地盤上挑釁,兩人打斗時的光影效果塑料感滿滿;卡索和弟弟櫻空釋被火族追殺,在山谷中逃亡時人物竟然兀自疏離地飄浮在背景上……
再看角色的形象塑造:清一色的發套和塑料頭飾,冰族戴藍色美瞳、火族戴紅色美瞳的簡單粗暴的造型設計,仔細看甚至還能發現冰族人連粉底都沒有抹勻,人物尚且如此潦草,再華美的特效也于事無補。因為這已經不是水平問題,而是態度的問題。
按道理來說,精美的服飾妝容和“非五毛”的特效畫面應當是玄幻劇、仙俠劇的最大賣點。但《幻城》顯然是將特效的核心功能用于宣傳期的眼球和版面,所以真正看劇的時候,觀眾才會一臉狐疑:這么多錢,到底能給劇加分嗎?
對于國產影視劇不差錢這一點我們已經不再陌生。據說《爵跡》里最燒錢的特效是范冰冰40萬根頭發,《青云志》光特效投入就有5000萬,《幻城》砸制作費的時候更是不吝惜重金毫不手軟,可是回報率又如何呢?一個個大手筆的數字能夠成為混亂劇情、蒼白表演的遮羞布嗎?國產影視劇陷入了一個錢越砸越多、制作水準和口碑卻不見提高的惡性循環。既然影視制作是一種工業生產,于是干脆直接將流水線都搬過來?這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是將特效手段錯當作影片核心競爭力的陷阱。
橫比
《權游》告訴你特效只是錦上添花
就拿屢屢拿出來做比較的行業標桿《權力的游戲》來說,其每季的制作費用大約是5000萬到6000萬美元左右(但到第六季制作費用已經上億),而特效制作費用占總制作費的10%到15%,也就是500萬到600萬美元之間,和《幻城》的“壕”氣沖天比起來,這個數字是不是意外的低廉呢?但是兩相比較,制作水準卻是云泥之別。
特效要靠燒錢,但燒錢卻燒不出一部神劇。《權力的游戲》仰賴的是節制卻舍得放肆的特效制作,一場黑水灣戰役可以燒掉800萬美元,為了呈現龍從幼年到成年不同階段的鱗片的差異,研究了上百種動物來進行建模,僅僅為了做出逼真的幼龍鱗片就研究了十幾種蜥蜴,但是這些付出卻不等于肆意揮霍成本制造噱頭。何況,《權力的游戲》最引以為傲的不是奢侈的特效,而是精益求精的實拍,采用八十匹真馬拍攝戰馬沖鋒的場景,讓演員在冰島無人荒原的冰天雪地里跋涉,北境以外呵氣成冰的畫面都是當下環境的真實反映,視覺沖擊力如此之強也就不奇怪了。特效是錦上添花的加成,但是往往肯下笨工夫才是作品立得住的根基所在。
或許又會有人說,我們不需要急于詰問《幻城》究竟離《權力的游戲》有多遠,畢竟國內的影視行業正處在快速的成長擴張階段,尚不及歐美市場發展多年的成熟,也就不必揠苗助長急于求成,可是就算是回過頭和我們曾經達到的水準相比,今天需要用到特效的仙俠劇同樣不夠格拿到一個讓人滿意的分數。
縱比
《仙劍》說明人物塑造很重要
曾經的《仙劍奇俠傳》(第一部)帶火了仙俠題材,也刻印在了許多人的青春記憶里,那時的視效在今天看來已經簡陋,但是這并不妨礙李逍遙和趙靈兒成為經典的熒幕情侶,因為編劇使那些人物鮮活地存在于記憶里:李逍遙從沒心沒肺的小混混成長為敢于擔當的大俠,前后氣質形象判若兩人;出水芙蓉般清純的趙靈兒融合了女媧傳說的蛇身形象,從懵懂到深沉;具備瀟灑和頹喪一體兩面的酒劍仙、連作為配角的阿奴、唐鈺小寶都個性鮮明……神與人的形象都別出心裁活靈活現,也隨著成長階段而變化。
由此可見,技術的先進與否并不能對一部劇的水準起決定作用,哪怕是仙俠劇這樣仰賴特效科技的類別,當技術不足的時候也可以用完善的劇情和細致的表演來彌補。《仙劍1》時期的胡歌還是人生一帆風順的小鮮肉,幾乎本色出演李逍遙,自然不造作;劉亦菲也還沒有演那么多低口碑的電影,16歲的年紀,一顰一笑都非常符合趙靈兒的角色定位;年紀稍長的安以軒對林月如的角色把握也恰到好處,眼神里的愛恨流露讓觀眾心疼。
《仙劍1》甚至為每位主角都量身定做了主題曲,進一步強化了角色的特征。《六月的雨》唱出趙靈兒的溫柔叛逆,《逍遙嘆》是李逍遙灑脫不羈的寫照,《一直很安靜》則是林月如宿命悲歌。十年過去了,觀眾不僅懷念一部特效技術并不占優勢的仙俠劇,甚至聽到片中插曲還能引來一陣陣回憶和悸動。
影視制作已由“創作”變成“投資”
此后的仙俠劇大都依照英雄主義的套路來制作,新意匱乏不說,特效制作也不見得長進。為什么這么多制片方依然趨之若鶩,即使冒著被集體吐槽的風險也要繼續拍此類劇呢?個中原因簡單直白卻讓人悲哀:在今天,影視劇制作已經是一種投資行為大過是一種創作行為,而在熱錢紛紛涌入這個并不成熟的市場的時期,投資盈利已經有了既定公式,那就是大IP+大牌明星+話題熱度。這比花上幾年打磨一個劇本、不分晝夜地建模制作視效來得方便得多,作品質量早已不再重要。即使是花重金只拍出一部雷劇,以槽點為賣點依然能收獲可觀的點擊率,吐槽口水說到底不過是免費的宣傳。從《幻城》上線兩天點擊量破兩億的戰績來看,投資方和制片方早已將這筆賬算得清清楚楚。
仙俠劇、玄幻劇的迷人之處在于大膽奇絕的想象,因為無拘無束的架空,所以能夠有最大的空間創造唯美的想象世界,再假以技術之手讓幻境成真。但是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依傍大IP后的偷工減料、粗制濫造,卻使最可貴的想象力不斷流失,只剩下五毛特效和明星臉孔的堆砌,以及金錢和話題粉飾的空虛外殼。
□青澤(劇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幻城》 特效 暑期檔 仙俠玄幻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