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王淼:有情懷有思想的拼命三郎
作為一位在中國文化報社工作了20多年的記者,我有機會采訪、報道并見證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進程。從上個世紀的十大文藝集成,到本世紀初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從2001年昆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到中國成為擁有最多代表作項目的國家;從中國建立遺產保護四級名錄、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確立“文化遺產日”,到全面喚起社會大眾的保護共識、大踏步地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行列,并創造世所公認的非遺保護“中國經驗”,這其中,不僅有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有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更有著全國文化系統全體同志的努力與奮進,凝聚著無數非遺人的心血和汗水。
王淼(右)與非遺傳承人在一起
王淼,就是這其中杰出的代表、優秀的典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非遺保護的工作當中,帶領著一大批浙江非遺人“白加黑”“五加二”地奮戰在非遺保護工作一線,創造性地開展浙江省的非遺保護工作,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與工作方法, 不僅使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并在不斷進行進行理論總結的基礎上,使非遺保護“浙江現象”上升為“浙江經驗”,為全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與可資效仿的榜樣。
在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每每為王淼的工作熱情、激情、豪情所感動。我不知道,他那羸弱的身體里如何能夠蘊藏著如此巨大的能量,讓他馬不停蹄地奔波在非遺保護一線。隨著我們從君子之交,到工作上的合作交集,例如由浙江省文化廳與中國文化報社共同舉辦數個非遺論壇,我親眼目睹了他和他的“非遺兄弟連”如何開創性地展開工作,并不斷調動浙江各地市縣鄉政府以及社會“五老”、企業、高校等一切力量投入到非遺保護工作當中,我不斷加深著對王淼的認識,我對他越來越充滿敬佩!
在關注浙江非遺保護實踐的同時,我也關注著王淼對非遺保護的思考與總結。他的許多觀點,通過文章在中國文化報上發表,引起了非遺保護同行的密切關注。此次出版的《金聲玉振》,是王淼多年來對浙江省非遺保護的熱點評說,“對于涉及浙江非遺的任何話題,覺得有必要說兩句的,我都會隨感而發、有感而發,寫上一篇評話,希望煽風點火、推波助瀾,讓非遺之火燒得更旺,讓事業更蓬勃。”相比于他的理論文章,這些評話因為新聞性、時效性和隨機性,并不見得系統闡發了他的想法,卻是他多年來對于非遺實踐的點滴感悟,從一個側面記錄著他前行的腳印,真實展露著他的情感、情緒和情懷。有時候,可以明顯看出文章乃是一揮而就,甚至不太講究字句,但卻讓人感受到作者那一顆猛烈燃燒著的真心和一腔愛國愛家的熱情。
細讀著這些文章,我試圖梳理王淼乃至浙江非遺保護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最深刻的感受,也是王淼在每一次榮譽中最質樸而真實的感受——功歸組織、功歸大家。在10多年的非遺保護工作進程中,浙江省上至省委書記、文化廳長,下自地方政府官員、基層文化站普通文化工作者,他們上下團結,齊心協力,才使得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王淼每每將領導的重視及時傳達給非遺工作者,也將來自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心聲分享給大家。這股無形的精神力量化作有形的工作動力,不斷推動著浙江非遺保護事業再上層樓。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浙江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但并非有錢就愿意投入文化,更不一定善于投入文化!浙江人對待文化遺產的眼光,來自于這片土地上積淀深厚、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也來自這片土地上既敢于創新又認真嚴謹的行事風格,才能好事好辦,好事辦好。王淼身處這樣一個文化大省、經濟大省,具有了做事的平臺、干事的基礎,也才有可能成就今天浙江非遺保護事業的格局與成就。
永不枯竭的創新活力,是浙江省非遺保護工作的制勝法寶。浙江在全國率先啟動非遺保護工程,出臺省級非遺保護地方法規和發展規劃,設立省級非遺專項資金,率先啟動全省非遺大普查,率先公布省級非遺名錄,建立省、市、縣三級名錄體系,率先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政府補貼制度……這些率先,不是偶然的突發奇想,而是因為王淼將非遺保護工作的出發點與立足點,納入浙江乃至中國文化發展的系統當中,從國家的政策方針入手,深入思考文化發展在“五位一體”的社會總體發展進步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思考文化遺產保護在文化總體工作中的價值與目標,深入思考體制機制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才能夠在夯實基礎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并由此摸索出非遺保護的可貴經驗。也正因如此,王淼仿佛有一個魔術袋子,總有用不完的“金點子”:公布省級重點扶持的非遺節慶活動,推動浙江各地建立自己的非遺節慶品牌。如西湖花朝節、云和開犁節、衢江喝山節、開化保苗節;為了最大限度集中媒體的力量,舉辦“好專欄、好專題、好文章”的“三好”評選,讓新聞媒體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非遺保護的宣傳中來;善于運用新媒體,不僅開通非遺網、推動浙江非遺保護信息化建設,也運用新媒體建立工作QQ群,把全省非遺保護力量凝聚在一起;開展“服務傳承人月”活動,要求各地深入基層,“進行一次走訪慰問,發放一筆政府補貼,召開一次座談會,安排一次體檢,舉辦一次展示活動,組織一批宣傳報道,建立一批傳承基地,研究出臺一項扶持政策”的“八個一”活動,將對傳承人的關心呵護落到實處,而且也為基層工作者開展保護提供抓手。每一次的新點子,從大處著眼,小處著力,將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提綱挈領,使得浙江非遺保護工作內容雖然繁多,工作步驟卻可以有條不紊,一步一步向前推動。
情懷與品格,是從王淼這些文章中隨處可以讀到的,也是我從王淼生活、學習、工作中隨時可以感受到的。作為浙江省級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省道德模范,王淼也當之無愧地成為大家心目中非遺戰線的一面旗幟。也許只有從情懷與品格這樣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王淼可以超越個人體力極限,甚至超越生命的重重磨難,一年、兩年、十年、十五年超負荷地投入!王淼對祖國的熱愛,具體化為對中華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骨髓的熱愛,這才是王淼能夠全情投入的根本原因。他自己堪稱楷模,卻總是尋找著像錢梅潔老師那樣純粹的人作為學習榜樣(錢梅潔是浙江的一位老音樂教師),“錢老師的高尚行為,也許作為凡人,我們只能仰望,但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浮躁的世界,需要有如星空般的情操引領。”這就是王淼的情懷與品格!我以為,世人對金錢的追求固然可以產生極大的動力,但與金錢的誘惑相比,人的精神追求才能迸發出更為強大的力量。在王淼經歷生死的考驗之際,能夠給予他精神力量的只有工作,唯有工作!工作就是他的生命,離開工作,對于他而言,生命也將失去所有意義。正因為如此,他長期在身體虛弱的狀態下超負荷工作,在體力不支終于倒下的時候又頑強地挺過來,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康復訓練,終于創造奇跡,重返工作崗位!而今,王淼再一次躺在了醫院急救。我堅定地對他說,非遺保護事業需要他,大量的實踐與思考還有待進一步的理論總結,并不斷推廣與深入,他決不能就此休息!正如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的公共郵箱名字為“奇跡”,浙江非遺保護不斷創造著奇跡,我堅信,擁有巨大精神力量的王淼還將不斷創造新的奇跡!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但一個人以人格魅力,喚起了一群人,擰成了一股繩,帶動著影響著更多的人不斷加入,其力量則不可限量!王淼從來都重視非遺隊伍的建設,總是通過各種方法,把所有有志于非遺保護的力量匯聚到一起。因為王淼對工作的投入、對事業的無私,以及清晰的工作思路、開闊的思想視野、創新的點子創意、緊隨時代的意識、開拓求變的勇氣,使得他贏得了年輕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大家隨同王淼一起,建立起了“非遺兄弟連”,通過即時聯絡工具QQ群,匯聚著上百人、幾百人的非遺保護隊伍,即時發布非遺保護的重要信息,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商量著新問題、新焦點的解決辦法。在浙江省非遺保護辦公室的招聘啟事中,王淼這樣寫道:“在這個機構,5+2,白+黑,禮拜六肯定不休息,禮拜天也不一定休息,加班加點是常態,上山下海調研指導工作是職責,也許你要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但在這個機構,你將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和夢想成真的機會。你可以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奉獻事業,建功立業。”要知道,夢想也是可以感染的,只有夢想,才能讓年輕人熱血沸騰!于是,在浙江非遺保護的隊伍中,有了李虹、吳健、季海波等一大群同樣不知疲倦、開拓創新的年輕身影!
一個文化干部的影響力,不在于職務、職權,而在于人格魅力。王淼獲得了榮譽、尊敬、愛護、支持,對他而言,這就是工作和事業對他的最好回報。在《金聲玉振》最后一個篇章《我的“非遺”我的夢》里,王淼記錄下了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的一條短信,充滿著人情與溫馨,讓人溫暖,讓人振奮,也為這篇小文寫下了一個最好的注腳:“王淼,在春節期間,你一直是我的牽掛!你以你的精神創造了浙江非遺保護的奇跡,廳黨組乃至全省人民都應當感謝你!”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淼 拼命三郎 非遺 非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