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專題 專題
為“雙創”的生命力更加強勁
記者手記
作為“共和國長子”,遼寧老工業基地曾為新中國創造無數個“第一”,而今卻已經輝煌不在。
曾經的“長子”現已步履蹣跚,創新動力明顯不足。在老工業基地上,怎樣培育出更多“新”字號?為此,遼寧省政協十一屆十五次常委會議將議題確定為“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4月初,沈陽市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遼寧省政協副主席滕衛平率教科衛體委員會部分委員,將沈陽作為調研的第一個樣本。隨后,調研組又赴鞍山市、營口市、錦州市、葫蘆島市。
通過一個個樣本,調研組把清了遼寧老工業基地的“脈象”。沈陽推進創業創新工作已經起步,為全省開了個好頭,但全省范圍內很多地方相關工作還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個中問題在哪?正如滕衛平在調研中所說:“要從理念、體制、載體、政策、資金等方面著手,深入查找問題。”
6月14日,遼寧省政協十一屆十五次常委會議召開。當天下午的分組討論中,常委、委員們針對創新不足問題熱議起來。
“北京剛剛結束的科技創新大會,總書記、總理講的話是什么意思?就是讓大家去創新。”“應該營造一個氛圍,只有把氛圍創造出來了,才有利于人的思想統一,有利于這項工作的推進。”“創新主要是靠人才的塑造和培養,靠對人才創新思維的塑造和培養。”常委、委員們對“創新”說不完道不盡。
16日上午,省政協常委、委員們再次分組討論,重拾“創新”話題。“政產學研金怎么樣融合?政府要主動搭建一個平臺,協調產學研金,使創新形成實際生產力。”“當前,我們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還沒有形成,一些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要鼓勵行業領先企業做專業眾創空間,用品牌的力量讓企業得到源源不斷的社會創新資源……”
新形勢新常態下,遼寧老工業基地在創新發展中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危機”里面“危”和“機”并存,困難和問題中也孕育著新機遇和新希望。只要讓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驅動,充分發揮創新思維、創新舉措、創新勇氣的作用,就能不斷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胡剛)
編輯:薛鑫
關鍵詞:“雙創” 協商議政 人民政協協商民主 老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