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傳統文化讓未成年吸毒者從“心”戒毒
新華社重慶6月24日電題:傳統文化讓未成年吸毒者從“心”戒毒
新華社記者劉恩黎、陳舒
“大部分青年吸毒人員在3個月內就能擺脫對毒品的生理依賴,導致他們吸毒和復吸的主要因素還是心理問題。”重慶市未成年人教育矯治所黨委委員劉曉軍說。
6點半,起床鈴還未響起,他早已睜開雙眼。對阿林而言,自半年前來到這里,他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18歲出頭的他,去年底因吸食冰毒被公安機關抓獲并送至未成年人教育矯治所強制戒毒。
皮膚黝黑、身材健碩、濃粗眉毛下雙眼炯炯有神,初次見面,你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小伙子會和“吸毒”二字相聯系。
阿林告訴記者,打小就沒人管護過他,自6歲父母離婚,今天姨媽家,明天表叔家,小小年紀便打起了“游擊”。家庭溫暖從未出現在記憶中,長大后漂在社會上反而認識了一群“惺惺相惜的哥們”,也就是這些“哥們”,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淵,深陷毒海。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2015中國毒品形勢報告》數據顯示,全國現有吸毒人員234.5萬名,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吸毒者共146.5萬名,占總人數的62.4%。重慶市在冊吸毒人員81294人,戒毒年齡最小者僅14歲。新型毒品的泛濫和吸毒人員年輕化已成為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
7時,阿林整理完內務后和室友挽著雙手排隊下樓準備出操晨練。在未教所操場上,500余名戒毒人員整齊排開。伴著古樸的樂曲,阿林邁開右腿,揚起雙手,和其他學員一起練起了太極。
未教所一大隊隊長羅代雄告訴記者,由于戒毒人員長期吸食毒品,身體相對虛弱,將中華傳統文化太極拳和養生拳融入晨練,可以幫助他們頤養性情、強身健體。而這也是重慶市未教所用中華傳統文化幫助未成年人戒毒的縮影之一。
晨練完畢后便是早餐時間,而阿林的早餐還有點特別——他會喝上一碗由重慶市中醫院配置的傳統中藥。
未教所醫生黃建涪說:“戒毒人員最常見的戒斷反應就是失眠、心慌,這副中藥的作用就是讓他們睡個安穩覺。”
雖然阿林早已沒有了戒斷反應,但他還是堅持著每天喝中藥的習慣,他總說喝了感覺睡得踏實。如今,身高1米65的阿林已從剛進所時體重不足100斤增至130斤。
重慶市未教所是一全軍事化管理的強制戒毒所,內有強制戒毒人員500余名,最小的僅有14歲。這些學員需要在此治療、勞動和學習,度過為期兩年的強制戒毒生活。每周的周二、周三是所里的課堂教育日,而22日周三的課程恰好是阿林喜愛的書法課。9點半,課程開始,50名學員扎著馬步,握著毛筆認真練習,記者進去采訪時都鮮有人抬頭張望。
重慶市南橋書院院長、書法課的授課老師秦志強表示,很多學員剛接觸書法時注意力不集中,很難靜下心來,幾次課下來現在大家慢慢進入了狀態。
“老師讓我們從寫直線練基本功開始,剛寫時線條總粗細不均、起伏很大,通過練習,我的線寫的均勻平直多了。”阿林說,自己身上的浮躁氣也少了很多。
未教所分管教育的領導劉曉軍說:“相比常年吸毒的成年吸毒者,未成年人戒毒更容易,但出現復吸情況也不少。對這些孩子來說吸毒終歸還是心理問題,現在我們探索用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他們新的興趣愛好,希望他們將來能融入新的圈層,真正從心底脫離‘毒海’。”
秦志強也表示,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心理發育不成熟,容易陷入一些道德陷阱。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孩子也最需要學習,如長期進行國學誦讀,接受良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在一個有品德、有品位的社交圈內,自然容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阿城在通過一系列傳統文化學習后深有感悟地表示,想到之前的自己就感覺反感,當時父親舉報他吸毒,他一直很不理解,還懷恨在心。“通過國學學習,我才明白最對不起的就是父母,弟子規里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想之前叛逆的自己,真是不孝。”阿城一邊說一邊取下眼鏡擦拭著淚水。
像這樣在未教所受到傳統教育而有所改變的孩子正逐漸變多,他們都表示之所以走上違法道路是因為沒有接受好的思想教育,現在深感后悔,希望通過讀經典,學國學,用傳統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水平,將來用好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后代。
“人生就和寫字一樣,有的‘字’漂亮,有的‘字’丑陋。之前我的‘字’不好看,但現在我重新從畫線開始學,從點滴做起,終有一天能寫出屬于自己最漂亮的那個‘字’。”阿林指著自己書寫的線條說。(完)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傳統文化 未成年人 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