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瑞士“段子手”,撕裂共識有多難
在如今這個全球范圍內矛盾激增、共識普遍撕裂的情勢下,瑞士講多種語言的民眾始終能和諧共處,根本原因在于其明確而嚴格的制度。
近日,學校組織我們去瑞士中部游覽。雖然瑞士這“蕞爾小國”的大部分名勝我早在多年前就曾轉了個差不多,但如此深入其腹地,這還是第一次。
瑞士中部大大小小的城鎮散落于阿爾卑斯山麓間的湖區,通常被認為是最典型的“瑞士人”的棲居地。由于講德語,故也被稱為“瑞士日耳曼”(Swiss German)。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多為農耕文化,故形成了極為保守的民族性格。而我們來自日內瓦,是舉世聞名的國際化都會。因此一路上,便不斷有瑞士本國人講述瑞士法語區和德語區在文化和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總體而言,來自西部、講法語的瑞士人或多或少受到法國自由爛漫之風的影響,常持“無所謂”、“都可以”的態度。我們知道瑞士是公投文化極盛的國家。綜觀歷史,有兩個議題的公投出現的頻率最高,一是加入歐盟的問題,二是持槍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上,占總人口20%的法語區瑞士人總體上呈現出的態度是“支持加入歐盟”和“反對持槍”,但在占總人口60%的日耳曼區,人們的態度卻截然相反。
由于德語人口在數量和比例上的優勢,瑞士得以呈現出如今這樣帶有保守主義色彩的政治文化生態。但有趣的是,法語區和德語區卻并未因此而產生什么矛盾,這恰恰是因為講法語的瑞士人“神經大條”的普遍性——他們生活在日內瓦和洛桑這樣“洋氣”的大城市,對事物的態度和觀點均相當溫和寬容。在他們看來,維持現狀的結果“也不錯”。
當然,不同的語言帶來的不同文化,也不可避免會導致一些觀念上的齟齬,但瑞士法語區和德語區的人們卻往往選擇以戲謔而非彼此攻訐的方式來化解這種齟齬。大量相互諷刺的民間段子由此而生,且因兩者在政治上勢均力敵而不被視為政治錯誤。這難道是因為源自瑞士人自身的豁達和坦蕩嗎?非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瑞士人有著合理的政治制度保障。
瑞士雖是小國,只有人口800萬,但卻因歷史的積因而同時擁有講四種語言的人口(除德法外,還有意大利語和羅曼什語)。這也就意味著不同的瑞士人在文化上必然要和德、法、意等毗鄰的文化大國保持千絲萬縷的關聯。
為確保不同文化之間不會因人口數量和勢力的差異而出現恃強凌弱的問題,一種極為強調地方(州)自治的高度分權的聯邦制政體應運而生。聯邦力量極弱,各州之間僅保持松散的關系,國家元首(最高行政機構聯邦委員會主席)則幾乎沒有任何實權。盡管議會中時常有超過10個政黨參與角逐,但聯邦委員會的7位成員,卻長期由其中的4個大黨以2:2:2:1的固定比例構成,這也就確保了不會存在有深厚地方利益的“大黨”壓制其他黨派的現象出現。
將講不同語言、擁有不同文化的族群組合為一個“人民”并不容易做到,瑞士成了這一領域的典范。但我想,在如今這個全球范圍內矛盾激增、共識普遍撕裂的情勢下,瑞士的個案所具備的最顯著價值,并不在于如何呼吁人類之間的相互關愛,而在于如何以明確而嚴格的制度去確保平等的實現。瑞士的模式就算不能為所有國家和地區所直接借鑒,卻也必然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價值。
□常江(文化學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瑞士 多種語言 制度 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