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農民進大學”到“大學出農民”有多遠

2016年06月22日 14:44 | 作者:普沙嶺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專長性較強的職業教育、技術人才教育,一直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階段。按說,職業技術學校數量不少,但不論是管理水平還是質量,以至于社會地位,普遍不高。

這幾天,陜西一所職業技術學院錄取了20名職業農民大學生的消息,得到媒體的廣泛報道與高度肯定。被錄取的陜西省首批20名職業農民大學生,有的已經50多歲了,他們將在今年9月走進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接受為期3年的全日制系統學習,實現知識的升級換代。(《中國青年報》6月20日)

這事兒當然有進步意義,普通農民能夠申請考核上大學,畢竟是個新鮮事;但在一片贊譽之外,也有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這本是一所普通的職業技術學院,技工類、農業類、專長類的人才培養,本就是這類學院該干的事。吸收工人、農民進行培訓教育,屬于其分內工作。包括職業技術學院在內的高等院校,什么時候能夠“正常”地輸出農民、工人更值得關注。

大學擴招之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數激增,大批通過大學通識教育的“高材生”出現了,但專長性較強的職業教育、技術人才教育,一直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階段。按說,職業技術學校數量不少,但不論是管理水平還是質量,以至于社會地位,普遍不高。

在市場層面,在上世紀90年代糾正“腦體倒掛”以后,我們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當下社會對于腦力勞動者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優厚回報,但在更接近“體力勞動”的群體上,比如技術工人、技術農民、制造業職工等等,回報率一直不高,造成了很多活沒人愿意干的情況。大學畢業生寧可躲在寫字樓里無所事事,也不愿意從事“出力流汗”的工作。即便在農業類大學,出來后真正“學有所用”撲向農村廣闊天地的畢業生也并不多。本科教育和大專、職業技術教育,都顯示出一種浮在水面的“精英化思維”,不接市場,不接地氣。

上星期,我與一位移居澳大利亞多年的朋友聊天,問及回國后的最強感受,其中之一就是腦體差別問題:在澳洲,技術類工人、職業性農民需要資質,受到重視。水管工、玻璃工、修車工,普遍收入要比寫字樓里的白領高一些;而在國內看到的則完全相反,很多工作出力一點不少,流汗也非常多,收入卻很微薄,也不被看得起。

通攬這三四十年中國社會的發展,可以看到市場調節的作用不是沒有,但是還不夠充分。比如,城市里家政工、月嫂等收入增長還是很明顯的,某些大城市因為生活成本高不得不提高保潔工、保安的待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也不時會有類似大學生回村從事養殖業的消息。但是很明顯,大多數的體力勞動者,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藍領階層普遍沒有得到足夠的回報。

職業技術類學院走出農民大學生,為什么就那么難?當各行業都回歸到價值被充分體現、專業被充分尊重的位置,“農民進大學”就是一件更正常的事;而“大學出農民”“大學出技工”,也會成為理所當然的圖景。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農民進大學 職業教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先锋资源国产男人色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一男人 | 一级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亚洲国产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大片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