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不玩數字游戲,當代藝術品收藏投資的是藝術價值
我參與藝術品投資二十余年,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這段時間里,身邊接觸到不少富有人群,少則數十萬,多則上千萬投資于近現代或當代藝術品,但大部分是被身邊所謂的行家忽悠買進的,其中真正值得收藏的藝術真品少,精品幾乎沒有,很多人為此不再參與藝術品收藏投資。這對其個人是損失,也不利于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良性發展。
然而,在物質文化生活空前豐富的當下,高凈值客戶的規模逐年擴大,有意投資和持有藝術品的人越來越多,總結自己的入市經驗,我曾在寫過的一篇文章提到“初涉藝術品市場,收藏入手著眼當代”,這是給那些新入市、對藝術研究不深的收藏投資人群的善意提醒。
龐茂琨油畫《南京條約》 資料圖
當代藝術品市場之怪現象
當代藝術品的總價較近現代藝術品低很多,藝術品真偽辨別也相對更容易,適合于新入市群體收藏投資,也或許是大家都意識到了這點,在獨占中國藝術品市場大半壁江山的書畫中,現當代書畫近兩年占據的份額也越來越高。但當人們都趨之若鶩時,又有一些奇怪的新現象出現在其中。
現象之一:去藝術家那上門買畫,開價八萬一平方尺,即便是熟人也是這個價,可在拍賣市場上一兩萬一尺的底價又無人問津,雖然藝術家的作品質量不同,但兩者差別之大令人咋舌。在藝術品市場有經驗的人都明白,這是市場導向起的作用:2010年中國近現代藝術品拍賣進入億元時代后,整個市場群情激昂,現當代藝術緊隨其后,在以當代藝術、新水墨為代表的市場熱點引領下,其價格一路攀升。在信息交流發達的今天,這些或多或少也影響到了藝術家,在身邊朋友或畫廊諸如“和你差不多水平的藝術家作品都賣到多少多少”的敦促下,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價格一再抬升,但是其作品真正在二級市場上能達到或接近同等價位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現象之二:有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拍賣市場中高達八萬十萬一尺,而在畫廊、展覽上銷售三五萬一尺,客戶都感覺價格偏高、難以接受。事實上,很多時候這只是個數字游戲。國內一些拍賣公司為當代藝術品價格做高提供了平臺,通過在知名拍賣機構的價格炒作,為藝術家作品出售提供了價格標桿,以低于拍賣市場運作但遠高于作品實際市場成交的價格出售作品。也有部分拍賣公司與銀行高端客戶基金聯手,通過一季季的拍賣做高當代藝術品價格,一波基金賺取一點投資回報后轉手另一波,只在于數字上的變化,與實際市場價格嚴重脫鉤。
以上現象看似矛盾,但又真實存在,這些現象蒙蔽了很多人,特別是那些初涉藝術品市場的群體,造成了當代藝術品價格整體虛高的態勢,對藝術收藏投資群體的培養、對當代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家本身的發展都埋下了隱患,前景堪憂。很多投資人購買當代藝術品,不知道是買到了令人垂涎的香餑餑,還是捧了個燙手的熱山芋。而造成這樣的現象就在于當代藝術品缺乏市場基礎。
一些不知名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一上拍,價格就高于成熟藝術家,甚至超過近現代藝術品,正是一些交易平臺利用了市場投資獲利心態,進行了錯誤的引導,導致當代藝術品二線市場繁榮,一線市場平庸,這是個比較危險的狀況。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不是由藝術家來確定的,而是由藏家基礎來定的,其二級市場的價格應當是自然形成的。
對比中國近現代藝術,我們就能一目了然:作為目前藝術品交易市場的主流,近現代書畫有著百年來幾代人的收藏家傳,有著批評界對其相對明確的學術定位,有龐大的收藏群體,通過二十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運作,其價格才能穩步上升,體現出藝術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而許多當代藝術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學術定位,未來能否有相應的學術地位都不確定,可以說盲目的收藏投資當代藝術品是具有一定風險的,而目前藝術家自己或是拍賣機構炒作抬價的當代藝術品則投資風險更大,沒有扎實的市場基礎,高價必然成為空中樓閣。
一旦形成空中樓閣,出現問題只是早晚的事,某一點觸發其崩塌,勢必影響到存在類似現象的一批當代藝術家。對于收藏投資者來說,持有一批有價無市的藝術品其損失慘重自不言而喻,而收藏投資信心也勢必一挫到底,而對當代藝術家來說也是巨大的傷害,破壞性影響極大,其藝術生命甚至有可能就此終結。所以,當代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要得到收藏投資群體的實質性認同,必須要做實市場基矗
當代藝術品收藏投資的是藝術價值
在中國社會物質文化大步發展中,藝術品收藏投資群體持續擴張,當代藝術品的市場關注度和受眾面空前擴大,逐步規范化發展壯大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必然會使涉市群體清晰意識到藝術品收藏不僅僅是數字游戲,更重要的是在于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未來這些群體收藏投資當代藝術品必然關注其以下幾點:一是觀賞價值;二是藝術價值;三是收藏投資價值。
因此,我覺得畫家本身不應涉足市場,過早的躋身二級市場,既缺乏學術支撐,又沒有穩固的市場基礎,當藝術迎合市場時,藝術家心態浮躁,其創作也往往不再是純粹的“藝術”了。對藝術家而言,重要的是關注藝術創作本身,藝術品市場的繁榮與藝術家本身無太大關聯,藝術創作中心境最重要,尤其是在畫家還沒有形成自己藝術特色、處于學術價值推廣的初期。藝術家只有潛心研究,致力于自己的藝術探索,重視一線市場藏家的培養,多推廣學術、藝術特色,讓大家真正了解自己作品的價值、喜歡自己的作品,未來才能得到藏家的廣泛認同、并在交易市場中持續走好。
目前,很多當代藝術家還沒有明確的學術地位,處在一個逐步完善和探索的創作狀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應該把自己的心沉淀下來,著重于研究自己的藝術之路,通過作品表現出自身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對藝術哲學的探索,擁有自己的學術主張,提高作品的原創性、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而藝術作品的推廣則應由專業的藝術機構和畫廊來承擔。
當前藝術家的數量和一線市場機構數量的比例是嚴重失調的。市場上層次不窮涌現出的藝術家,很多都沒有固定的藝術機構為之推廣,尤其是中青年藝術家,其生存狀況十分艱難,而未來的藝術之路也是前途未卜。相較之,有固定簽約代理機構的藝術家的生存環境和創作環境則相對良好,堅持藝術之路的可能性也更大。特別是對一些青年藝術家來說,能有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和創作環境是很珍貴的,而這個環境還能給他帶來一批相對固定的藏家。因此,選擇靠譜的藝術機構和畫廊進行合作也變得相當重要。
選擇實力機構合作,不玩數字游戲,做實市場基礎
我認為,藝術家若想取得崇高的藝術成就,必須一心潛心作畫,而其他的事情交給藝術機構就可以了,當然二者之間必須是信任、誠實的合作關系。一旦與機構簽約,藝術家及其作品就會通過各類學術展覽、博覽會、媒體等專業平臺,被批評家、藏家更廣泛地了解,收獲更多市場群體地關注。
目前中國的畫廊往往缺乏經濟實力和學術眼光,并不屬于成熟的藝術機構,依靠人際關系和送禮文化支撐,在小范圍內傳播交易,以倒買倒賣為主,畫廊和藝術家的合作相對松散,會舉辦些商業展、藝術群展,也有學術策展人參與其中,但整體商業味較濃。而好的藝術機構永遠是會把藝術家的推廣放在第一位,把賺錢放在其次。它們的目標是將代理藝術家的作品送到最具權威的藝術平臺舉辦展覽,幫助他們樹立學術聲譽,培育一線市場的藏家,力爭成為藝術家們的母機構。
對于現在的很多藝術品投資者來說,缺乏相關的藝術知識,而畫廊和藝術機構就是他們了解藝術家的重要途徑。大多數藏家不可能像專業機構那樣,取去參觀了解藝術家的工作狀態,或者跟藝術家有深入交流,而藝術機構則根據自身的定位,在藝術家選擇上已經進行了一道嚴格的專業篩選和把關,對藏家來說相對更安全,這就是一級市場的重要性。真正的畫廊會向市場推薦學術認可的藝術家,并培養自己的藏家群體,在歐美許多國家,衡量一個畫家的身價不是看他獲過什么獎,而是看與他簽約的畫廊是哪一家。如果畫家拋開藝術機構而將作品直接銷售或送去拍賣,對收藏者來說就會有很大的風險,對這個行業來說都是負面的,藝術到最后可能只和錢有關了。
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基礎是需要長期沉淀形成的,藏家是支撐市場的基石,國內有實力的藝術機構會像國外畫廊那樣,長期為自己的藝術家進行學術和市場推廣,培育自己的藏家群體,為藝術家持續贏得學術和市場的認同。藝術品一級市場長時間的基礎積累,會使二級市場的交易水到渠成,也必將帶來二級市場的繁榮。
目前,國內真正有經濟實力、又有學術眼光的專業機構并不多,對藝術家、對藏家來說還應注重對藝術機構的選擇。選擇有實力的專業機構,拋開那些所謂的數字游戲,做實市場基礎,中國當代藝術才會走上健康持續的良性發展。
總之,藝術家不能迎合市場去創作,應該執著于自己的藝術語言探索,有自身的學術定位,而市場則選擇專業機構合作,通過完善成熟的模式來推廣,這樣才會持續贏得學術和市場的認同。藝術家的作品不一定是取悅于大眾的,但一定是藏家欣賞喜歡的,最終支持藝術品市場繁榮的,也一定是藏家,而不是投機者。未來,有著良好學術基礎和扎實市場基礎的當代藝術作品將成為收藏投資人群的重要選擇。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不玩數字游戲 當代藝術品收藏投資 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