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陳獨秀在重慶最后的日子
陳獨秀人生中最后的四年,是在重慶市江津區幾江鎮五舉石墻村石墻院度過的。
抗日戰爭爆發后,陳獨秀于1938年8月來到重慶,應好友鄧仲純之邀,由重慶移居江津,經過3次寓所搬遷后,1939年5月,陳獨秀帶著夫人潘蘭珍搬至江津縣幾江鎮五舉石墻村石墻院。
貧賤不移
這個住宅整體是一個川東民居風格的四合大院,木料穿斗結構,有正堂、廂房、客廳、寫作室、會客廳、臥室、廚房等十多間房間,還有花園、魚池,占地3300平方米。陳獨秀與夫人住在四合院右邊的一個小院內。
陳獨秀在石墻院居住期間,深居簡出,潛心著述,清苦自持。當時他生活十分拮據,蔣介石多次派要員前來邀他擔任國民政府勞動部長,卻被陳獨秀一一拒絕了。陳獨秀氣憤地說:“蔣介石殺了我許多同志,還殺了我兩個兒子,我和他不共戴天。”陳獨秀在江津居住期間,還多次謝絕了一些朋友邀他出國的“好意”。
當時的陳獨秀,生活極度貧困,他把自己撰寫的《小學識字教本》拿去出版,獲得預付稿費2萬元。可在送審時,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要求將書名改為“中國文字基本形義”,陳獨秀說,一個字都不能動,因而該書未能被出版。有一天,家中因無錢買米,妻子潘蘭珍對陳獨秀說:“老先生,鈔票沒有了,動一動那筆錢吧(指那預付的2萬元書稿費)!”陳獨秀卻說:“那筆錢動不得,我不改書名,他們就不出版,就不動他們一分錢。先把烈武兄(即柏文蔚)送我的那件灰鼠皮袍當了罷!”就這樣,直到他去世,那2萬元都分文未動,如數退給了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編譯館。
陳獨秀為答謝房主讓他借住在該宅之情,就利用在石墻院居住期間,校正整理了房主先祖楊魯丞的許多筆墨。
悄然離世
1942年5月12日,陳獨秀的高血壓復發,他堅持服用偏方,以蠶豆花泡水飲服,卻因為泡的時間過長而發酵,以致中毒昏迷,請醫生來搶救,可已經為時過晚。1942年5月27日晚,重慶市江津縣幾江鎮五舉石墻村石墻院的老宅里,陳獨秀在貧病交加中悄然地離開了人世,享年63歲。葬于江津縣城西郊的“康莊”,1947年遷葬于安徽省安慶市北郊十里鄉葉家沖月形山麓,墓碑上有“陳獨秀之墓”五個字。
1979年10月,陳獨秀的第三個兒子陳松年在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同意和資助后,以延年、喬年、松年、鶴年4個兒子的名義重修了父親陳獨秀的墓地,陳松年此后基本上每年都要來祭奠。
現在,陳獨秀最后居住和生活過的重慶市江津區幾江鎮五舉石墻村石墻院,已開辟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墻院大門正上方,掛有寫著“陳獨秀舊居”的橫額,大門兩邊掛有陳獨秀本人寫的對聯。進入院內,是一片開闊地,右邊是一片花園,還有一個池塘。舊居安排有專門的解說員和工作人員,負責對游人的接待和解說。院內打掃得十分清潔,保持了原貌。正堂屋內放有一座陳獨秀身著西裝領帶的半身銅像,右邊側房是陳獨秀住過的臥室、寫作室及會客廳,里面陳列有陳獨秀早期創辦的進步刊物和他的一些著作,還有陳獨秀的照片和用過的一些實物。這些史料介紹了陳獨秀跌宕起伏的一生,再現了他最后四年的生活情景。文/李漢成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陳獨秀 重慶 最后的日子 潘蘭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