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扶貧領域頻現“微腐敗”黑手
扶貧公事成個別村干部“私家事”
由于村級民主監督不到位,扶貧公事成了個別村干部的“私家事”。記者在廣西多地采訪發現,依照申報扶貧領域資金的文件要求,申報人選需要首先經村民主評議、評審。但實際上,不少村沒有做到民主決策,該開的會沒有開,大多數是由村“兩委”負責人說了算。一些惠民指標、扶貧資金安排等,少數村干部“私下一商量”就決定了,為暗箱操作、優親厚友埋下隱患。
“國家的扶貧政策是真好,可底下的有些干部以權謀私,讓中央的溫暖打了折扣!”采訪中,記者不止一次聽到群眾如此反映。
據了解,政策宣傳不到位、村務公開不足,使不少群眾對扶貧政策知之甚少,即使被侵害利益也渾然不知。《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貴州省三穗縣滾馬村村委會看到,村里的陽光民生監督公示欄十分老舊,“三資管理”“糧食直補”“項目建設”“臨時救助”等分欄下一片空曠。
一些基層干部坦言,不少縣級部門和鄉鎮黨委政府,對惠民政策宣傳不夠,認為業務部門只需做好業務即可。在此情況下,原本規定明確、邊界清晰的惠農政策,成了村組干部的“自由解釋權”。
“許多案件其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貴州省貴定縣第三紀工委書記羅華說,但為何能得逞?一個原因是扶貧項目量大面廣,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部分群眾不知情。“以生態公益林補償款為例,這本是國家生態保護的舉措之一,在一些地方卻成為說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賬,甚至淪為村干部侵占的‘財源’。”他說。
雖然國家有關扶貧領域資金制度的設計相對完善,但基層卻時常出現審查人員沒有嚴格執行審核程序的情況。據了解,以低保金發放為例,一些鄉鎮往往僅有1至2名干部對全鎮低保戶的資料審核把關,由于人手少力不從心,導致低保戶的受理、民主評議、入戶調查等工作多由村干部一手包辦,為后者貪污、虛報提供了便利。
江西省委第八巡視組巡視發現,在縣、鄉、村一級,扶貧資金監管缺失,亂象叢生。有的違規向非貧困戶發放扶貧貸款貼息,有的財務制度執行不嚴格,有的實施扶貧工程項目不規范,有的騙取扶貧資金,部分基層干部在資金分配和使用過程中有以權謀私、克扣貪污、收受賄賂的情況。
與此同時,少數基層干部自我要求不嚴,工作不在狀態,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淡漠,因玩忽職守、失職瀆職導致的扶貧資金監管不到位屢有發生。廣西武宣縣扶貧辦原主任覃圣巍任職期間,在開展貧困村重點產業開發項目工作中,沒有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給國家造成63萬元的重大經濟損失。同時,他還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先后收受財物22.7萬元。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扶貧 微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