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汛期來臨 博物館如何保證文物安全
博物館安全隱患在哪里
博物館是為大眾提供學習、教育的欣賞場所,這個場所保藏以及展出的文物是否安全,無疑是博物館工作者最需重視的問題。可對于博物館來說,究竟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隱患?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人類學與博物館學教授潘守永告訴記者,有很多上世紀90年代建設的博物館,為了考慮將更多的空間留給觀眾,所以將地下室作為庫房,由于在早期建設中沒有嚴格的執行規范,很多博物館的地下庫房只做了地面和周圍墻壁1米的防水,多年來經過管道老化包括一些滲漏,給博物館文物的安全制造了隱患。
還有一些博物館是利用古建筑改建而成,比如北京大鐘寺博物館。這樣的博物館從建筑本身來說就有隱患,比如木質結構的寺廟,怕火同時也怕白蟻,再加上電路老化,排水不暢,城區改造后城市道路抬升,使得其原有的排水體系無法承載短時間高強度的雨水。
由于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在新規劃博物館或者改擴建博物館時就需要特別考慮一些問題,從選址到建筑設計都要嚴格按照博物館相關的規范進行,比如嚴格進行防水建設,抗地震烈度必須達到8級。
與此同時,潘守永也表示,如今中國的博物館建設,尤其是新館建設已經和國際接軌,不管是外觀還是內部結構,以及功能設計上,我們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逐年縮小。
“中心庫房”保安全
為進一步保障文物安全,國家文物局在《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地市級博物館庫房和區域文物中心庫房建設,建立文物中心庫房集中保管重要藏品制度”的目標,并要求“建立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核心的博物館專業協作網絡,推進對中小型博物館的連鎖、代管和對民辦博物館的幫扶”。
由于我國博物館的投資規模和保管條件受到所在城市行政級別和經濟狀況的影響,同樣級別的文物受到的保管待遇可能會有較大差別。區域性中心庫房的建設和使用,可以較好地改變這種簡單粗放式的分散管理模式,推進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特點的集約式文物管理新模式。
2007年4月,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按照國家標準建成區域性文物中心庫房,采取“權屬不變、無償代管、提用方便、確保安全”的原則,對各區縣保存環境較差的國有館藏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和集中代管,建成了全國首家“文物銀行”,創造了全市3000多件珍貴文物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未受到損壞的奇跡。綿陽“文物銀行”迄今已平穩運行9年。
可見,區域文物中心庫房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博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彌補一些早期建設中博物館庫房自身的短板造成的安全隱患。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汛期 博物館 文物安全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