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小孩子體驗農耕文化也是“改變命運”
對于城市的絕大多數孩子而言,已經很少了解到農村了,更別談親自俯身去拿一把鐮刀收割稻谷。6月4日,海南省瓊海市,由50多個家庭組成的親子旅游團來到大路鎮一處田地割稻谷,孩子們切身體驗并感受農耕文化,給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感受。(6月5日中國新聞網)
當地由50多城市家庭組成的親子旅游團,深入農村一線體驗農村耕作生活,其初衷和目的有哪些,我們不好準確評判,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一農耕文化體驗模式一下子擊中了教育的軟肋。為什么城里家長要帶孩子到鄉下“收割稻谷”?可能有休閑放松的考慮,但并不排除多數家長有讓孩子體驗農村生活和增長知識閱歷的考慮。孩子們整天生活中城市中,天天學習的是書本知識,他們基本上“足不出戶”而沒有到農村實地接觸的可能,而且,國內學校教育也基本上沒有“農村體驗”的課程安排。如此這般,對于城市孩子們而言,農村的“面貌”是模糊的,農村和農耕生活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只存在于他們的想象中。
因為時下教育的局限,導致孩子們對農村和農耕缺乏了解到了嚴重的程度。在今年5月31日《南方都市報》一篇《年輕人為何不種地,跟教育有關系》文章中提出,很多農村學生對常見農作物的生長特點稀里糊涂,因為一方面學校以及教師有意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以期提高成績,另一方面家長對教育的理解也一直停留在自己當年上學時的水平,以為孩子只有把作業寫好才算“好學生”,盡量不讓孩子參與農業活動。很多孩子跟土地的接觸越來越少,以致學生作文內容普遍遠離農村生活,模仿甚至抄襲所謂的“范文”,根本不寫自己真實的生活,也不寫自己真實的想法。認不清農村作物,搞不清農作物生長規律,對于孩子的成長初期看影響不大,長遠看卻是缺陷。社會要治理,國家要管理,孩子們未來總是承擔這一責任,不懂農村、不了解農村,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和農村大國,難言管理者的合格。
國內教育無形中排斥了農村,即使一些農村地區的初級教育也在無形中鼓勵孩子“撇開”農村,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即使孩子們很優秀,也會因為他們沒有社實會踐和最基本的觀察事物的本領,影響到他們的長遠發展。
近年來,國內一些教育專家學者屢屢呼吁學校要開設好社會實踐課,鼓勵孩子們到基層到農村體驗生活。這并非空穴來風。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城鄉經濟的巨大割裂,且日益階層化的現實,不正是因為教育對農村生活和農耕文化的重視不夠造成的嗎?讓孩子們更多的了解農村和農耕文化,不僅是增長才干和生活閱歷的考慮,更是潛移默化培養他們“觸摸”基層的人文習慣和寬廣深邃的人生品格。我國未來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但真正的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學會“仰望星空”,更應該自覺學會“腳踏實地”。海南省瓊海市組織的鄉村收割文化游,讓孩子們的視野得到了拓展,毅力得到了考驗,雖然這一活動是短暫的,但卻如一抹“新綠”觸動了廣大中小學教育者的神經。讓孩子們真正改變命運,需要豐厚的書本知識,真正主導學生命運的可能就是一次次貼近社會的“實踐課”。(畢曉哲)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孩子 體驗農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