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印鈔機”與“鑄幣器”
提起中國古代的貨幣,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可能都會呈現出圓形方孔狀的金屬貨幣,事實上,宋朝后出現的紙幣以及秦統一前的刀幣等都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鑄幣留下的印版和模具,也成為研究當時特定歷史環境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行在會子庫”青銅版和拓片
“印鈔機”:紙幣印版
“行在會子庫”青銅版,是古代印鈔機的代表作,其實際上是南宋時期的紙幣印版。長18.4厘米,寬12.4厘米,呈長方形,上端略有殘損。版面中部刻有“行在會子庫”五個大字作為印版標題,五字將整個版面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部主要是文字,下部是山泉花紋圖案。
據介紹,“行在”是對南宋都城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的稱呼。在“靖康之變”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為了顯示收復故土的決心,南宋建立之后,仍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稱為京師,而南宋政權所在的臨安府則被稱為“行在”,有臨時居所的意思。
“會子”是紙幣的名稱,而“會子庫”就是儲存和發放會子的地方。據記載,在公元1160年,南宋朝廷發行會子,主要流通于東南地區,此后又成立了會子務作為專門管理會子的機構。按照當時的規定,會子與銅錢、鐵錢同時使用。
另據史料記載,會子在發行初期只有一貫、二貫和三貫等三種“面值”,一貫為一千文錢。后來又增加了二百文、三百文和五百文三種小額“面值”,目前國家博物館陳列的“行在會子庫”青銅版面額為一貫。銅版上部左側鑄有“大壹貫文省”五字,表示的就是會子的面值,右側的“第壹佰拾料”則表示印制批次。
對于古代印鈔來說,防偽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在這件印版上還刻有“敕偽造會子犯人處斬”字樣,由此體現當時統治者對偽造紙幣的嚴厲處罰制度。此外,在印制的紙張上會選擇專門的楮紙,這種紙由官府監制。
紙幣發展到元、明時期,貨幣上的圖案更加豐富,元朝貨幣上增加了特有的八思巴文,而在一張現存于國家博物館的“大明通行寶鈔”上則能看到此前并未出現過的龍紋圖案。
然而,由于古代并沒有與紙幣發行相符的貨幣政策,花樣的翻新并沒有增添紙幣在古代中國的生命力,明朝中葉以后紙幣地位已經大不如前,流通量越來越小。“印鈔機”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印鈔機 古代貨幣 鑄幣器 錢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