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期待“懲罰性巨額賠償”早日落地
假冒偽劣、質量不佳的消費品曾讓“中國制造”蒙羞,更影響消費者體驗和健康。如今,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或將迎來一記“猛拳”。5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除提出推進“品質革命”外,此次常務會議要求強化監管,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5月12日《成都商報》)
懲罰性巨額賠償,是針對有重大影響或主觀故意的行為,要求行為人賠償數額遠遠超出實際的損害數額。作出這一巨額賠償的目的,在于懲罰性警示,防止行為人再次惡意生產假冒偽劣產品。
作為一個私權利救濟機制,懲罰性巨額賠償在英美法等國早就有之,且多用來處罰強勢的大公司、大企業。如199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被加州一法院裁定,向2名婦女和4個孩子賠償49億美元,理由是該公司明知油箱存在問題,但為了利潤卻不進行修改。據說這是目前最高的產品責任賠償金額。麥當勞也曾因咖啡燙傷一位老太太,法院判決其賠償270萬美元。這類懲罰性巨額賠償,并非消費者追索或需要那么高的賠償,而是法院認為,像通用、麥當勞這類跨國大公司,若不予以懲罰性巨額賠償,對他們絲毫沒有懲罰意義。
反觀我們,在民事賠償責任中多為補償性賠償,懲罰性賠償條款較少,進行懲罰性賠償處罰的案例更少,而懲罰性巨額賠償幾乎沒有。這對于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不會產生多少震懾力,對于一些違法的大公司、大企業來說,甚至只是“隔靴搔癢”,難以對違法行為產生遏制作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欺詐雖作出“假一賠三”的懲罰性賠償規定,但跟高企的維權成本相比,這些補償還遠遠不夠。何況,“假一賠三”遠遠稱不上懲罰性巨額賠償。
由于懲罰性巨額賠償制度的長期缺失,形成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遠遠低于守法成本的尷尬現實,因而地溝油、瘦肉精、僵尸肉……諸多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再多的查處曝光案例,也不足以撼動后來者瘋狂追逐經濟利益的貪婪之心。過低的處罰,甚至還可能造成執法部門“放水養魚”,與違法企業結成利益同盟,執法就是為了收取一點罰款。
要改善消費者維權無力、不法商家有恃無恐的局面,我們就急需一種比補償性賠償更嚴厲的賠償,來增強法律的威懾力,這就是懲罰性巨額賠償。對于那些嚴重危害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食品、藥品、化工等領域的違法企業,就是要將它們罰得血本無歸、傾家蕩產。最苛刻的制度,才能催生出最守法的企業家,才能約束出最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以懲罰性巨額賠償讓違法企業樹立起對消費者的尊重,才能實現對法律法規、對市場經濟的敬畏。
希望懲罰性巨額賠償早點從愿景走進現實,實現民事賠償制度的重大突破。對于公共安全,相關部門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懲罰性 賠償 巨額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