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郭倫德:創新不能追概念
一般性創新放手發動企業做,重大創新要把政府與企業的力量結合起來一起搞。
郭倫德
“十三五”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突破經濟新常態下稅負、融資、人工成本高位運行等攔路虎?當然要靠創新。
不過,創新不能追概念,搞泡沫是靠不住的,民營企業應該有清醒的創新方案。
低成本競爭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經濟發展有一條規律,低成本競爭階段一定會逐漸過渡到高工資增長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企業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會急劇上升。觀察德國、美國追趕英國,日本、韓國追趕歐美發達國家之路,就很容易得出這條結論。
當前,我國也進入了高工資階段,不要說熟練工的工資,就是普工的工資也增長得非常快。今后,工資只會更高,這會是一個常態。
這有客觀因素。一是我國勞動人口減少,二是工人基本生活費用提高,三是提高工資才能擴大內需。讓勞動人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同時,也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需求,搞好了就是良性循環,可以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共享發展”,提高工資是必然趨勢。
降低有效工資要靠創新
有一些民營企業家抱怨人工成本過高,提出了修改勞動合同法等許多訴求,有關部門也準備在“十三五”時期適當降低企業承擔社會保險費的比例。
筆者認為,這些措施會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能指望它解決根本問題。因為我國已經進入高工資增長階段,企業的治本之道只能是盡快適應高工資常態,并尋求一種新的增長模式,順利跨越高工資增長階段。這就要走高投入高產出的路子,不斷降低有效工資。
什么是有效工資?就是單位產出的工資。表面上看,我國人工成本比歐美發達國家要低得多,但是如果以有效工資來比較,相差有限。這也是為什么西方企業能付得起高工資,我們卻感到苦不堪言的原因。
如何降低有效工資?
可能的路徑有三條。一是壓低貨幣工資,但這于人、于已、于國都不可能持續。二是用機器代替人,但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還難以達到降低年均人工成本的目的,特別是在訂單不足形勢下風險還比較大。三是提高單位產出。
綜合比較上述三條道路,唯一靠得住的是不斷提高企業產品的單位產出,走一條重質先于重量的發展道路,這就要靠創新。
“互聯網+”與工業4.0結合
創新現在在中國是熱詞,新公司注冊一日萬家,科技孵化器遍地開花,這都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其中的泡沫成分。
企業搞創新不能追概念,趕時髦,必須牢牢把握一個本質:“互聯網+”只是工具,工業4.0才是目的。“互聯網+”改變的只是業態,例如“互聯網+餐飲”,菜還是那個菜,只是賣法不同而已。最后市場的均衡結果,要么是再次進入同質化競爭,直至下一次轉型;要么是先發者建立了信息或資源優勢,對后進者形成了排斥性準入壁壘。實際上,這兩種方式仍然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徘徊,并沒有實質性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
真正的創新是通過“互聯網+”實現工業4.0。這里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一是從生產端看,是態度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是聯絡的工具、是技術的工具,是把全產業鏈各環節創新要素集聚在一起的工具;二是從消費端看,是需求個性化工具、是發現潛在需求工具、是開發個性化需求工具;最后,還是連接生產端和需求端,實現二者深度融合、全過程融合的工具。總之,互聯網是創新的集成工具,是創新的開發載體,是創新展示的平臺。我們不能把“互聯網+”和工業4.0割裂開來,它們實際上是一個東西,而且只有把它們當成一個東西來做,才會帶來顛覆性技術革命。
用大推進方式促進創新
在技術創新上,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般性創新放手發動企業做,重大創新要把政府與企業的力量結合起來一起搞。
如何在重大技術創新上實現政府與企業的結合?
回顧歷史,我們不能盲目信奉自由市場。要把市場與政府兩種力量結合起來,才能做大事。當前,“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政商聯系體制更好的載體。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行動,選定重點領域,用積極有力的經濟政策、法律手段甚至行政手段,把全產業鏈企業和其他感興趣的外圍企業或團隊用大推進方式組織起來,制定知識產權相互開放、共同使用的合作協議,圍繞關鍵技術集聚所有創新要素共同投資、共同開發、共享成果,規劃各自在產業鏈發展的分工布局,用3到5年的時間打造出一批重點項目。
大推進方式,是指戰略級項目由中央政府來組織,按項目來管理,全國一盤棋,核心企業強制參加,非核心企業自愿參加,為了項目成功可以動用一切資源,參加企業和人員要簽訂終身保密協定;戰術級項目,由省級政府或中央政府部委來組織,通過強有力的產業組織政策和扶持政策引導全產業鏈企業自愿參加。
大推進方式,不同于計劃經濟時代會戰模式。一是項目組織方式,除戰略級項目,其他由企業、創新團隊自愿參加;二是參加者以利益為紐帶,以投入比例來分享研究成果;三是項目按企業化來管理,實行嚴格的預算決算和定期報告制度;四是項目成果按市場化來運營,國家有權征用項目成果,但需要向項目成果權利人付費;五是以互聯網為載體,把全產業鏈甚至產業鏈外圍創新要素集聚起來,把產業集群從生產分工協作型升級為創新要素集聚型。
(作者系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郭倫德 創新 民營經濟 低成本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