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首例綠色通道肺移植轉運 四川“救命肺”6小時到無錫
幕后故事
人大代表四年堅持,揚子晚報多次呼吁
終于打開生命的“綠色通道”
2002年,陳靜瑜進行了第一例肺移植手術。2011年,陳靜瑜開通微博,以“@陳靜瑜肺腑之言”進行科普。2012年,他開始在微博上呼吁開通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
一份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有2766個病人進行了器官捐獻,7566個器官進行了移植。但是器官的利用率還不高,一個病人原則上有6個器官(1個心臟、2個肝臟、2個腎臟和1個肺臟),可以救6個人,但是一個病人只能平均利用了2.6個器官,與國際上3.5~4個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陳靜瑜認為,利用率低,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器官維護做得不夠,例如心臟和肺臟,在技術上和國外還是有差距;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轉運的問題。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他于2015年3月5日專門為此提交報告,建議民航總局開通器官移植轉運綠色通道。當年8月份,民航總局給了一個答復,因為此事涉及機場、空管、醫護人員等各方面,民航總局要和衛計委調研后才能出臺相關文件,此事隨后被耽擱。
直到去年10月4日,因晚到機場值機,“南航拒絕肺移植團隊登機”事件爆發,經揚子晚報報道后,此事引起了全國媒體和社會百姓的廣泛關注,南航專門為此給陳靜瑜團隊致歉,并在南航內部制定出臺綠色通道文件。
今年兩會之前,2月28日,民航總局率先提出建立器官移植轉運綠色通道的文件,但是該文件只是針對民航內部,并沒有牽涉到高鐵、高速等全方面的支持。
5月6日,終于等來好消息,國家衛計委聯合多個部門發文《關于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的通知》。陳靜瑜激動地表示,這是一個里程碑的文件,對轉運過程中各個環節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對我國的器官移植起到一個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器官轉運至少縮短1-2小時
肺源的利用率至少提高一倍
作為此次全國器官移植綠色通道的主要推動者,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昨天非常激動。雖然他一直在無錫,但一個下午他的手和眼幾乎沒有離開過手機。
自從綠色通道建立以后,他打算每一次移植轉運都要建立一個微信群,在這個群里有供體和受體所在醫院的醫生,有民航、鐵路的聯系人,有媒體記者,等等。他說,有了綠色通道,有了這個群,就可以全程直播器官移植的轉運過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遇到問題到處找人打電話,大家在群里及時分享動態信息,遇到難題在群里就能得到及時解決,非常方便。
陳靜瑜說,器官移植轉運的要求比較高,以肺臟的轉運為例,有著非常嚴格的時間要求:一般肺臟的冷卻血時間12小時之內,所以要嚴格控制時間,花6個小時運輸,再用6個小時進行手術。如果因為距離時間等因素導致冷卻血時間太長,那么這個供肺質量就沒有辦法得到保障,甚至無法使用。
此次從成都到無錫的器官轉運,相比綠色通道建立之前,至少“撿”回1-2個小時。他解釋說,以前去成都取肺源,回來的路程中各個部門協調、銜接都很麻煩,尤其是飛機到了以后,醫務人員要拎著十幾斤重的供體箱子一路狂奔至少15分鐘,才能從機場跑到高鐵站,再根據車票時間登車,整個過程中醫生會非常焦急,就怕哪個環節耽誤了,整個手術就沒法做了,甚至會浪費愛心肺源。
現在建立綠色通道后,各個方面的職責都有了明確規范。在6個小時的時間里,可以確定無誤地把器官從供者的醫院轉移到受者的醫院,整個過程配合得非常好。
由于時間節省了,獲取供體的地理區域面積也擴大了,基本能涵蓋全中國,甚至在新疆等偏遠的地方都可以前往。這要是放在以前根本沒有辦法獲取,愛心肺源只能放棄。
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建立后,預計以后肺源的利用率至少可以提高一倍,從5%增加到10%,為更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編輯:趙彥
關鍵詞:首例綠色通道肺移植轉運 救命肺6小時到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