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經濟日報署名文章: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部署
2. 如何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的本質區別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絕不能混為一談。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誕生、80年代初期流行于美國的一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從資本主義古典經濟學淵源出發解決經濟問題,其核心思想是:認為自由市場會自發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自動達到最優的經濟增長;認為政府活動是無效的甚至有害的,因而反對政府干預,主張放松政府管制;主張通過減稅特別是減少對富人的征稅、削弱社會福利、嚴控貨幣發行等政策刺激投資,恢復市場活力。供給學派片面強調“供給方”管理,認為供給會自發地創造需求,是對西方自由市場理論的簡單重申,其政策主張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在西方經濟學界也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和批評。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運用和發展,與西方供給學派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和堅持政府的宏觀調控,而供給學派則認為自由市場會自發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反對政府干預和調節;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導向、強調守住民生底線,而供給學派則主張削減社會福利、實行公共部門私有化;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稅主要是為了減輕企業負擔,并通過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增加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實施靈活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而供給學派則主張減少對富人征稅、實施緊縮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總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好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供給學派的主張則旨在恢復自由資本主義的秩序,服從服務于私有制經濟的發展。因此,兩者具有本質區別。
編輯:楊嵐
關鍵詞:經濟 改革 結構性 需求 供給側